内容摘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 重要性 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问题意识”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无数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如: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同学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陈玲插嘴:“不对,詹天佑是我们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陈玲,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我家乡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我老乡,我听我爸爸说的。”陈玲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我随手翻开《小学语文教师》,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陈玲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我马上返回课室,真诚地表扬了陈玲,从此,班里质疑精神蔚然成风。
2、“问题意识”有利于主体性精神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锻炼和主体性精神的发展。学生在这富有挑战性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也能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如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提出“人们还是向着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的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句话是含着人们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个问题问得深刻,让孩子们能透过这句话去感受文章的中心。
又如学《青蛙的眼睛》一文时,学生提出“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中的迟钝用词不当。因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是“看不见”而不应是很迟钝,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否定,这种问题更进了一层。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作者的用意学生就难于知道了,学生的主体性精神也难于发展了。
二.怎样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
1.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
2.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
3.交给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一是把握中心深入思考;二是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三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若能做到这点的话,问题意识的增强必将催开更多的创新之花。
朱易灵,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