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校英语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培养外语人才与国际接轨的重任。其教学效能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绩与自我效能感。因此,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并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是英语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效能感 形成及影响因素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它肩负着传递日常信息、消除文化分歧、传承世界文明的重任。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的英语教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证实,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自我效能感,并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密切相关。英语教师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因此,分析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作用,提出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对高校英语教学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高校英语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与中小学英语教师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如学历构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维度: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2]
教学效能感的形成途径大致有四种。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一是通过以往自身的经验,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建立和巩固的自我效能感;二是通过他人的替代经验,即通过对榜样示范的观察学习所获得的间接性经验;三是通过言语劝说,由于人是通过社会性评价来认识自我的,周遭的评价将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唤醒,焦虑、压力、疲劳等情绪和心理状态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愉悦轻松的情绪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包含主观因素,当然也包含客观因素。据国内外学者调查研究表明,语言教学环境、教师的人格特征、教龄以及性别都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首先,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以及硬件设备的完善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预期,教师在这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会对教学结果预期产生主观判断,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及安排。其次,教师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结果便会导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或下降。第三,教学效能感随教龄的增加而增高。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会迅速升高,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改革。第四,性别也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在教学效能感的得分上,女性教师均高于男性教师。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比女性在自己影响学生改变的能力上的信念更弱。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所产生的行为期望,影响了个人对自己的期望,从而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作用。
二.教学效能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教学效能感水平的不同,高校英语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反映到学生身上,就出现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差异。我国学者辛涛1996年从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考虑,提出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如下: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的行为,教师行为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能力与成绩。[3]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掌控整个教学进程的作用。一般来说,有效的外语教学活动,会受到语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它也受到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影响,包括学生的特点,例如智力、学习策略等;教师的特点,例如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等等。已有的研究表明,有关教学的客观因素和教师及学生两方面的主观因素,都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outcome expectation)外,还有效能期待(efficacy expectation)[4]。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是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基础,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能动作用。很多研究都显示,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统考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通过率、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所受到的评价等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关联。
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同时还影响着教师遇到教学困难时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时的情绪状态等。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即使面对严峻的教学困难,也会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能有效地控制教学中的问题。而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会对教学乃至学生的学习心态都产生不良影响。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仅需要教师本人的努力,还需要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教学软件的课堂综合运用、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模式以及互联网信息的泛滥导致教师误认为自己地位下降,甚至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产生悲观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成为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议题。
全面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之一。目前,高校英语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大,其次是硕士学历,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经研究表明,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好任何学生。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提倡教师考研考博、提高自身教学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感。
定期的职后培训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之二。目前,各大高校比较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通常会组织新教师进行统一的正规的职前培训。而教师任教后,专业性的培训相对减少。英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区别于体育教师、政治教师等,英语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学科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定期的职后培训相当重要,不仅仅能辅助英语教师们更新知识,还能为他们提供交流信息的场所。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之三。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英语教师的评估重科研而轻教学,导致不少教师为了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而忽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际上,教师本人为了提高教学效能感,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强化职业意识,定位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追求成功,赢得积极评价。在教学评估中,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新教学和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内容,让教师体验更多的教学成就感。
上述三条途径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除此之外,鼓励教师出国进修、积极倡导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化学校人际氛围等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四.结语
众所周知,高校英语教师是我国师资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英语是国际性语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国际接轨。拥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帮助英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教学改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个人意识,通过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以及向榜样学习的间接经验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
注释:
[1]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7(37): 122-147.
[2]Woolfolk, A. 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Organizational Health of School[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3 (4), 355-372.
[3]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影响的研究[J]. 教育研究,1994(10).
[4]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 (37):122–147.
李媛媛,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