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怎样做到委婉、含蓄地去表达呢?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借景抒情,重点是应该学学诗歌的“意象”。
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来托物写景、言志传情。所谓“意象”,就是包含“意”(意念、情意)的“象”(物象、现象)。
例如,有这样一首赞美春天的小诗:
她微笑,回到人间,踏青了枯黄的草原,送桃花一身红袄,送柳枝一件绿衫。
在这首诗中,草原、桃花、柳枝是“象”,青、红、绿也是“象”。“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春与万物亲如一家,其乐融融”就是“意”。
为加深理解,再举个例子:
你到底爱过谁?———有“意”而无“象”;
你的眼流过多少泪?——有“象”而无“意”;
你的眼流过谁的爱?——“眼”是“象”,“爱”是“意”。
借助形象传情达意,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诠释。 比如“责任感”是个抽象的概念,假如这样诠释:“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这里的“人们”“自觉地”“分内的事”“做好”“心情”都是抽象的。何不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呢?假如诠释为: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这样,就含有丰富的审美意蕴,显得生动可感、具体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更有大量的经典意象的组合:
月亮是个古典的诗歌意象,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是永恒的象征。月亮还有思乡或相思的意象,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月亮还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和解脱的心理。此外,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疯长的野草也成了诗人无尽的离恨的象征。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于是,暮春的草长成了愁的象征。如:
昔盛今衰的见证:彼黍离离,彼麦之苗(诗经);
最多情的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
无奈的离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古典的意象仍生长在当代人的心里,鲜活且深情。弘一大师李书同用最经典的传统意象状写了横绝百代的离别。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扶柳、笛声、夕阳,蓦然回首那古老的意象,深情的符号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灵魂的深处,这就是我们的母语,历五千年风雨而不衰的母语。如何传承这一民族瑰宝,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长久地探究。
张丽,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