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39

[ 曾仲权 文选 ]   

阅读教学中提高迁移能力的途径

◇ 曾仲权

  内容摘要: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环境中的运用,也就是习得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能力是学生自身重要的素质之一。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进行迁移的前提,联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迁移 途径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环境中的运用,也就是习得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能力是学生自身重要的素质之一。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1]。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像,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择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开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意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等等。
  通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2、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并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程度编排,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有一定的共性,可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笔者记得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他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做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这一单元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次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论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扩展到一本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提高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3、总结概括。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佳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细心观察。让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处处加以归纳。比如一个人脸上的笑容,这个表情很常见,这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天真无邪的笑容,有心怀鬼胎的笑容,有无奈的苦笑……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通过这类表情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用心体会。观察生活并用心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自己会感到心情开朗;乌云笼罩,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动;秋日里的一片黄叶,又使自己的情绪怅惘若有所失。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第三步,深入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个要极为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例如,八月十五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我们小的时侯能吃到一个月饼,是一个奢望;但近几年,人们却不喜欢吃了,是因为月饼不好吃了吗?还是……当你深深地思索时,你会感到我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
  所以说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地对自己所见所闻做恰当地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联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提高迁移能力的关键[2]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从以下诸方面下功夫。
  1、学生自读,准确审题。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准确地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久而久之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教师点拨,寻找契机。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如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黑的夜晚,一只荧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
  3、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在联系起来。
  例如: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总而言之,知识迁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存在,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喜春. 浅谈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青年文学家》[J].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09年14期.
  [2]迁移阅读编写组. 初中语文迁移阅读精编[M].语文出版社.2004年9月.
  
  曾仲权,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阅读教学中提高迁移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