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80

[ 仲桂云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

◇ 仲桂云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预设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课堂问题提的好,就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思考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会十分明显。而如何预设有效的课堂问题呢?在此,笔者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一贯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问题 预设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教师要善于把文章中隐含的内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过程,设计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仙李白为什么不去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而一定要去天姥山呢?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同学们很快发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仙”就是谢灵运。因为文中两处用典“谢公宿处今尚在”、“脚著谢公屐”。接着我又问:李白为什么如此迷爱谢灵运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李白和谢灵运类似的人生遭际和追求。从而理解李白的情感。又如杜甫的《兵车行》,我问学生诗歌展现了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学生踊跃回答“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田园荒芜图”、“青海白骨图”等等,我又问: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悲惨的场景?学生马上喊出:战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感悟诗人贯穿全文的怨愤情绪。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认知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简单化地分析文章,为考语文而学语文,语文学习累而无趣,成绩自然不理想。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能把教材与现实巧妙相连,通过联系实际,设计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如,我在上《夏本纪》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认为夏禹精神在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学生都积极思考,寻找夏禹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啊,在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中,不正需要夏禹的仁爱诚信,勤恳敬业,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等精神吗?又如上完《项脊轩志》后,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和母亲、祖母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讲述,学生加深了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更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还有,我会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板块学完后,我让学生分析李白的有些诗歌中流露出的人生如梦、及时享乐的思想。学生联系现实,辩证分析,以此来思索现实,指导人生。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文章,教学时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解读,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有所借鉴,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认识现实,所以语文提问一定要联系现实,要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对问题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交流合作,自提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充分重视有效问题的设置并不断优化,一定能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仲桂云,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语文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