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20

[ 乔伟民 文选 ]   

名著推广阅读的有效方法

◇ 乔伟民

  内容摘要: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读名著,走进名著,思考名著。而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最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好节选部分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关键词:名著 教学 感染
  
  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读名著,走进名著,思考名著,而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最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是上好节选部分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粗略谈三点:
  
  一.以激情去感染学生,用情节去吸引学生
  
  教《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是用“心”“情”去教。教学前,做足了准备,重读了《红楼梦》,经典情节能信手拈来;读了些相关的评论,积累了一些“红学”理论。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向学生提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都是一些什么形象的呢,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笔者总结说,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如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崔莺莺和杜丽娘;如被侮辱被损毁的刘兰芝和杜十娘;如放荡的背叛丈夫的潘金莲,但她们精神层面还是比较单调苍白,而《红楼梦》中的女性才是一群真正可爱可敬有思想的形象。接下就用一段充满激情的文字介绍《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是不凡的,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她们的那种青春的清纯气息是空前绝后的,对女性的那种崇敬的赞美是“前不见古人的”,作者借宝玉之口赞美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两堂课下来,还没进入课文,而学生是“蜂拥而上”,在图书馆抢《红楼梦》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老师,你都讲到这个分上了,我们怎能不看呢!”
  
  二.还人物“立体感”,让原汁原味去迷恋学生
  
  一部完整名著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而节选部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单一的,孤立的,缺少一种复杂、丰富的美感。我们是从整部出发,多层次多侧面地去把握人物形象,还人物的“立体感”,把学生引入到整篇名著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原汁原味,正如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这才较为明凿”,而不要局限于节选的部分照本宣科的分析,如分析王熙凤的形象时,她的“精明能干”性格,我们可以从课文情节、还有读本所选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去了解;而她的“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则教学时须加上经典的内容。教学时就补上了两个重要的情节,一是《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中的情节;二是《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的情节。
  这样人物立体化了,动起来了,学生就不会满足节选部分的内容,就好像他们长大了,一碗饭吃不饱了,他们想吃得更多些,吃得更有营养些;学生就慢慢自觉读原著,走进名著,去挖掘作品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激活个性阅读,扶植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们语文老师可在上节选名著新课前,安排一些问题带动学生读原著,如在教《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崔莺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与张生私订终生?《长亭送别》一幕崔莺莺为什么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停妻再娶妻”?这种大团圆的结尾跟《桃花扇》(要学节选的《哀江南》)的结尾有何不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写文学小评论(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巧妙设置、语言的特色等)、戏剧的表演(如《雷雨》有四幕,每大组安排一幕表演)、辩论赛(正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挚的;反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这种形式既达到了课前的预习要求,又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接触名著,效果很好。如关于《西厢记》的结尾,就有同学写道:“张生考中了状元而与莺莺完婚,是迎合读者的大团圆的理想结局,是顺从民意的写法……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很难实现的,缺少现实意义;而《桃花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双双出家,虽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写得多有思想,这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是带着问题看了原著,是去查了资料的。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既激活了个性阅读,又让学生走进了名著。
  
  乔伟民,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名著推广阅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