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04

[ 宋文娟 文选 ]   

新课改须落实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 宋文娟

  内容摘要:新课改中,教师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尽力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落实教学的根本。本文试图在预习﹑课堂学习以及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上探讨新课改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转换和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习惯 转变
  
  语文老师都有过这种经历:课前设计得很好的一个讨论话题或一个很好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把问题讨论深入或把活动开展下去,但学生就是不愿站起来讨论问题或开开心心地把活动进行到底,任凭老师怎样地“千呼万唤”,学生就是顽固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毫不动摇。
  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中的失败。
  究其原因,不是教师缺少新课改的意识,而是教师在转变自己教学方式的同时忘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在新课改中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的学习习惯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学生的预习习惯:变“熟悉”为“质疑”
  
  在学生意识当中,“预习”课文就等于“熟悉”课文,反正老师要讲的,还去想那么多干嘛,长此下去,就抹杀了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新课改所提倡的主动讨论主动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在预习上,教师应该改变当天学习当天预习的做法,要让学生提前至少三天预习。并要求学生提出疑问,且将问题写到纸上,统一收集起来。教师在阅读之后,找出学生的主要问题并在课堂上重点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被重视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总之,要设计预习程序,布置预习任务,以便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转变学生的课堂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交流探究”
  
  在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来得容易,而探讨、研究看起来过程更艰辛。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被动接受来得更容易,为什么还要花费精力去钻研呢?但是,真正让学生收获的恰是钻研的过程。这也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在课堂上要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
  我在课堂上对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作了不少的尝试。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多开展这类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明显的收获当中明确这种习惯的益处。而且,要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交流合作的意识。现举例说明: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比较长,纯粹地用传统方式从头到尾进行串讲,枯燥无味还不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得到锻炼,而且所涉及的文言常识,即使记住了也容易忘记。我是这样做的: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并将文章划分成几个层次后,直接让学生看到“廷刺秦王”高潮部分:第一步,自由翻译这一部分,了解廷刺秦王的过程;第二步,让学生推荐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荆轲、秦王、秦武阳、侍卫等角色,将这一情节演出来;第三步点评。评价一下几位同学演得是否符合课本原文介绍,有没有什么地方演得不合适,找出来并说明理由。第四步,播放“廷刺秦王”视频节选。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廷刺为何失败?用找原因的问题因势利导再进入前面文章的学习。
  这样的方式好处有:一是锻炼了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二是增添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三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像这样的活动即可在趣味当中培养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转变学生课后复习习惯:变“重复”为“梳理”
  
  课后复习,它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它的目的是在学习新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在高三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一高二时,必须转换学生的复习习惯,培养学生梳理进而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
  因此,在高一高二复习巩固的时候,教师应尽量地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做梳理的实践中学会这种能力,并且强化主动梳理积累知识的意识。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在上完两到三单元后,我会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把每课的基础知识,如重点虚词的用法、重点实词的意义、基本字词、重点成语或你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等,按单元为单位梳理下来,自然而然,梳理能力和梳理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在成功的道路上,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在高考的这条路上,学习习惯是不可忽视的。新课改中,我们教师要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也不能忽视学生习惯的改变。因为,最终新课改是要落实在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上。
  
  宋文娟,教师,现居湖北新洲。

新课改须落实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