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自己的读书生活,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读书生活就像流光溢彩的画页,在脑海中浮现。
很小的时候,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仰望着星空,让她给我讲故事。奶奶是个盲人,就轻轻抚摸着我,将她所知道的故事一一讲出来:可怜夸父追逐太阳累死了;后羿射掉九个太阳的“神箭”一定还藏在某个角落;盘古的巨斧怎么那么厉害,一下子劈开天和地?第一次听说眼泪让城墙倒塌……我听得津津有味,小脑袋思考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时间久了,奶奶也讲不出更多更好的故事了,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商量,每隔几天到村子里一位腿有残疾的大婶家听故事。这位大婶可是远近少有的“名嘴”,人也挺和乐,讲的故事很有“玄机”。现在想来,《三个和尚的故事》《掩耳盗铃》《狸猫换太子》当时虽不太明白,但印象十分深刻。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西游记》的电视剧播放得如火如荼。每天放学后,坐在稀有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候观看是一件莫大的乐事。第二天到学校还要进行一番“舌战群儒”,看谁讲得最好,因此耽误了作业而受到责罚的事时有发生。脑子里也时常痴想着那些神奇的法力,渴望自己也能“腾云驾雾”、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后来,在语文书上读到了《齐天大圣》,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觉电视剧里的情节都是作家的安排,文章比电视剧更精彩!而且《西游记》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这就更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终于在一位老师那里借到了我读得懂的白话版本《西游记》,从此读得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就会钻进书里的世界,那种感觉可能就叫牵肠挂肚。《金刚葫芦娃》的连环画也一度让我废寝忘食。因为书的主人不是我,我就“抽空”打时间差来读,趁他们吃饭、休息玩乐的时候抓紧了看,虽然有点“胆战心惊”,但是阅读的快乐充盈全身,并不觉得痛苦。作家们超凡的想象力让我如梦如幻,心生向往。故事中人物身上的正义感,坚韧勇敢的高贵品质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悄悄扎根、萌芽。
进入初中,读书的条件稍有好转,可以阅读的书更多了。课本上的好文章、好诗歌带我徜徉于文学的殿堂。同学、老师和那时并不丰富的学校图书室都是我借阅的对象。记得有一篇文章《这不是一颗流星》,讲的是一个孩子与外婆感情甚笃,外婆为了救他,烫伤了自己的双手,天气一冷就生冻疮,这个孩子答应为外婆买一双熊皮手套保护外婆的双手。这个念头一直在他心中,以致他在观看动物杂技表演时希望那只熊死掉,全场哗然。这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很吸引人,有一句“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至今记忆犹新。这时我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记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不久的一次写人记事作文,我尝试着“创作”:开头采用倒叙,描写抓住人物特点,情节注意铺垫和照应,抒情议论句从别人好的语段里借鉴……居然取得了成功!老师将这篇作文大加表扬,在她所教的两个班当范文朗读。有了这次“显身手”的成功,我阅读的兴趣更浓了。积累的东西不觉间多了,觉得记忆力和理解力得到增强,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后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自学的时间多了,学校图书馆丰富得多的图书让我既眼馋又有莫名的满足。古今中外的名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对阅读有着用不完的劲!我跟着“快乐王子”一起悲天悯人,跟随“羊脂球”见证时人的自私与刻薄;我跨上骏马与王昌龄、岑参、高适去边关驻守,背上行囊和杜甫颠沛流离!曹禺先生的《雷雨》让人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鲁迅先生冷峻的目光让我学会思考、审视,他与时代一起跳动的脉搏让我产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热血沸腾!
工作以后,阅读仍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文专业的提高学习让我濡养在文化的沃土里,对教学工作更加自信从容。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苏静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常放在我的案头、床边,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认识。《读者文摘》《特别关注》等优秀的杂志成了我工作之余休闲“悦读”的首选。它们让我和当代优秀的作家们“神交”,也是它们用独特的视角荡涤出我纯净的心灵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
来吧,来阅读吧,朋友!让阅读支撑起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定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叶汉涛,教师,现居湖北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