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86

[ 罗雄 文选 ]   

“读者类型说”与语文教师的读者地位

◇ 罗雄

  内容摘要:建构“读者类型说”,厘清语文教师在学生文本面前的读者地位与性质,并对调整策略做出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读者类型 语文教师 读者地位 读者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以为“作文是写给(语文)老师看的”,语文教师也就心安理得地当起这个“读者”来。至于这个“读者”的地位是不是合情合理?这个“读者”与普通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读者”的不同当法对学生写作会有什么不同影响等问题却鲜有人虑及。本文就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读者类型建构
  
  写作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本质上就是作者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和假想的读者的“对话”行为、书面的“会话”行为。“对话”“会话”都是要有对象的,没有对象就不知道“话该怎么说”——用什么语气,定什么语调,选什么词汇。对象不同,感情的释放程度也不同——说“体己话”“知心话”“私房话”“客套话”“政治话”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假想中的读者”(即作者的言语交际对象)对文章写作具有“定调”作用(定文章的语气语调、词语色调、感情基调),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层面上说,根据是不是作者假想的读者,可以把读者分为真性读者和假性读者。真性读者即为作者假想的读者,假性读者即不是作者假想的读者。
  那么,是不是作者假想的读者就一定阅读了作者的文本,不是作者假想的读者就一定没有阅读作者的文本呢?事实证明不是如此!朱自清的《致亡妻》,情真意切,絮絮叨叨地说着妻子的“好”,但妻子已在九泉之下,感受不到他的这片真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我们不是他的女儿,却也了解了他教育女儿的良苦用心。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根据有没有实际阅读作者的文本,可以把读者分为实性读者和虚性读者。实性读者即实际上阅读了作者文本的人,虚性读者即没有阅读作者文本的人。
  这两种分类,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分的,势必会造成交叉与重叠。因此,我们只有把以上两个标准结合起来进行划分,才能对读者进行准确的“定位”。
  把以上“是不是”与“有没有”二者结合起来作为标准,我们可以划分出四种读者:真实性读者、真虚性读者、假实性读者和假虚性读者。真实性读者,指既是作者假想的读者,实际上又阅读了作者文本的人;真虚性读者,指是作者的假想读者,但实际上没有阅读作者文本的人;假实性读者,指不是作者的假想读者,但实际上却阅读了作者文本的人;假虚性读者,指既不是作者的假想读者,也没有阅读作者文本的人,这种读者实际上不算读者,没有理论意义,本文不述。
  真实性读者是“最理想的读者”,一方面,他是“当事者”,是作者要和他传递信息、倾诉感情、交流思想的言语交际对象;另一方面,他又阅读了作者的文本,他理解作者文本中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感情,易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并且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作者以反馈与交流。假实性读者是“不理想的读者”,因为作者没打算和他交流,他却有意或无意地“偷听”了作者的话,而且他是“旁观者“,和“当事者”相比显得“迟钝”(不易理解作者文本中的隐含义),显得“冷漠”(不易对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显得“不聪明”(常常误读作者的文本)。真虚性读者是“遗憾的读者”,作者向他倾诉衷情、与他交流思想、和他碰撞智慧,他却因种种原因“看不见”“听不到”,让作者一个人“空欢喜”“独悲切”。
  
  二.在“读者类型说”中审视语文教师的读者地位
  
  在学生的文本面前,语文教师是怎样的读者呢?放到前面建构的“读者类型说”的坐标里一观照,我们就只得遗憾地说:语文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假性读者”,是“假实性读者”,是“不理想的读者”!
  说“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在《老师,我想对您说》《我向老师提建议》之类的文本中,语文教师可能是学生写作时“假想的读者”,是学生的言语交际对象,也就是“真性读者”、“真实性读者”即“理想读者”。但这毕竟只占学生文本的一小部分,学生写作时更多的是以他们的父母、亲人、朋友、同学等为言语交际对象的。
  语文教师作为“不理想的读者”,他的“不理想”性除了上文分析的“假实性读者”的“旁观”性外,还体现在职业阅读特点上:
  从阅读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阅读学生文本,目的是检查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审视思想是否健康、评价文笔是否优美、批评写作技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等等,而不是为了交流、碰撞、娱情、求知。
  从阅读的动因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文本的阅读是促发性的,职业角色规定的,并非自发性的。
  从阅读的心理来说,语文教师对学生文本的阅读是疲劳阅读(一连读很多篇)、工作态阅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评价)、无趣阅读(因为佳品不多)、假性阅读(自己不是倾诉对象),甚至是应付阅读(粗略看一下开头结尾就根据对该生印象打一个等级了事)、不阅读(翻开作文本写一个“查”或“阅”字)。
  这种职业阅读特点,更加剧了语文老师这个“假实性读者”的不理想性,也让我们找到了学生写作兴趣日减的本质原因:没有理想读者,“对话”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常常处于“独语”“自呓”状态。
  
  三.厘清语文教师读者地位的意义
  
  厘清语文教师“假实性读者”的地位,对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意义。
  对语文教师来说,可以自觉摆正位置,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往,语文教师高大地横亘在学生与“真性读者”之间,遮蔽了“真性读者”,致使学生看不到而以为其不存在,导致学生没有读者意识或是产生错觉,以为语文老师就是真性读者,以为“作文就是写给语文老师看的”,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读者意识。因此,语文老师应自觉地从学生面前退隐,让学生看到真性读者,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者意识。实然的图示:学生——语文教师(假性读者)——真性读者;应然的图示:学生——语文教师(假性读者)——真性读者。
  对学生来说,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以往,学生以为“文章是写给(语文)老师看的”。于是,“语文教师”这个“假性读者”的身影横亘在学生和“真性读者”之间,就像不识趣的准丈母娘呆在热恋的情侣中间一样,使他们想说点“肉麻话”又不敢,只好说些“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的话。学生写作言不由衷,假话、套话多,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这个错误的“读者意识”。其次,真性读者和假性读者的重叠出现,会搞乱学生的写作思维,有些学生文章中出现人称不统一,语气语调不一致的现象概源于此。学生把语文教师这个“假性读者”从脑海中“请”出去,就可以排除干扰,自由准确地和“真性读者”进行言语交流了。
  四.重新建构语文教师的读者位置
  语文教师的假实性读者地位,是职业角色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硬伤”。我们不能根本改变它,但是可以做一些灵活的变通,在方圆里求得玲珑。
  第一,把阅读权“还给”真性读者。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牢牢“霸占”了学生文本的阅读权,教师阅读学生的文本已成惯例,甚至“法律”。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法律/条例规定,学生的文本只能由教师阅读,不能由其他读者阅读。当学生的文本出现具体的真性读者时,语文教师把阅读权“还给”真性读者,效果远比语文教师阅读来得好。比如,《妈妈,您别生气了!》这样的文本,教师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给妈妈看,由妈妈作出评价,再反馈给语文教师,能起到多重效果。一来,消除母子隔阂,增进母子感情;二来,学生学会了用写作这一最完美的言语表达方式与人沟通;三来,学生“尝到”了写作的有用性,提高了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写作的兴趣;四来,为语文教师“减负”,抽出时间备课或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角色位移,由假性读者位移至真性读者。写作是一种书面的言语“会话”行为,会话双方如果不平等,交流就不能真诚有效地进行。以前,语文教师不仅霸占了阅读权,而且把“假性读者”进行到底。他们以一个评论家自居,“俯视”学生的文本,对学生的文本“品头论足”“挑三拣四”,给学生造成莫大的压力。在这种不平等的会话语境之下,学生不爱“会话”、恐惧作文、感情虚假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出角色位移,淡出假性读者,扮演真性读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语文教师蹲下身来,以“真性读者”的身份“平视”学生的文本时,或许就会发现原来这边的风景独好。学生也因没了会话对象高大形象的挤压而能自信地言说、平等地言说。
  角色位移,使“会话”因双方的平等而真诚有效,使评价因位置、角度的改变而焕然一新,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角色置换:由读者置换成作者(学生)。文学阅读学里有“知人论世”说,就是要深入完整地把握作品内蕴,读者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尤其是创作时的遭际心境。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的轨迹。这样,在阅读评价学生文本时,我们就能轻松地置换成作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写作时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写作思路、文章主旨。
  
  罗雄,福建泉州敬德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硕士。

“读者类型说”与语文教师的读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