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品种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与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它不仅有固定的核心刊物、稳定的作者群,也有自己的学会、研究会,更积累了一大批有分量的佳作。把微型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显得很有必要。因为惟有理论的成熟才意味着微型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
关键词:华文微型小说 创作 理论研究
一
微型小说(或曰小小说)这一名称,在我国虽然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但微型小说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古已有之”①。不过,多少年来,微型小说只是附属于短篇小说之内,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的文体意义。小说在体裁上历来只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而无“微型”之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的加速,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艺术审美上也越来越要求“节省率”,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因而,人们特别钟情精短文体,希望小说创作长话短说,力求精练,而不要短话长说,无节制地注水、拉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就应运而生,迅速崛起。在中国内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微型小说创作量不断增加,有关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显示出它要从短篇小说中分化出来的文体独立趋势。1992年6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成立,这标志着微型小说最终摆脱了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一个附庸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小说世界由长篇、中篇、短篇形成的“三足鼎立”状态,变成了由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共同组成的“四大家族”。与此同时或稍前或稍后,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在东南亚各国,在世界华文文坛,微型小说也都完成了这一蜕变,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品种。
微型小说“独立”后,开始还只是处于一种襁褓状态,势单力薄,根不深,叶不茂。当时创作微型小说的作品虽然不少,但绝大多数质量平平,出众的作品甚少,而且,许多创作者也多属“兴之所至”的匆匆过客,今天写了,明天就不再写了。一些著名作家虽有涉足微型小说的,但也往往是“逢场作戏”,缺乏应用的专心。而一种文学品种,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队伍,没有那么一些人为它朝思暮想、鞠躬尽瘁,是难以形成自己的力量和独立品格的,这也难怪当时一些人对微型小说能否真正“立”起来抱着怀疑的态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微型小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发展,依靠它吻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强大生命力,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提倡与支持,迅速地迈出了弱小的襁褓期成长起来,虽然还未成熟,但已是少年形象了。少年尽管稚嫩,但生机勃勃,发展空间很大,柯灵先生曾用“现代小说最少年”来形容微型小说,他认为:“在大树参天的文学老林里,微型小说是后起之秀,现代小说行中的最少年。”②
现在,作为“少年”的微型小说,以近百位专攻微型小说创作的“微型小说专业户”(如刘国芳、孙方友、凌鼎年、王奎山、谢志强、滕刚、吴金良、生晓清等人)为核心,形成一支比较有力的创作队伍。微型小说虽然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却已有五十余人因其创作成就而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数百人进入省市作协,被冠以“作家”头衔,数十篇微型小说作品被选入国内外大、中专教材。同时,不少知名作家(如王蒙、冯骥才、林斤澜、沙叶新、聂鑫森、林希等)在从事其他文体创作之余,越来越多地涉足微型小说,不时献出一些精品佳作,他们的微型小说创作,起到了非凡的倡导示范作用。微型小说作为训练写作的最好学校,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成百上千位微型小说业余创作者,曾发表过微型小说的作者估计不下一万人。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庞大作者群,为微型小说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微型小说迅速发展的最深厚的根源,是广大读者的热爱与支持。最近几年,在文学期刊发行量普遍下跌的大背景下,南昌的《微型小说选刊》与郑州的《小小说选刊》适应读者的需求,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月发行量分别达到70万册与60余万册(2001年,《小小说选刊》的月发行量最高时竟达64万册,对比一下,2001年全国400多家纯文学期刊的月发行量约为120万册,而其中竟有一半为《小小说选刊》的份额),在文学刊物的销量上名列前茅。正因为有读者有市场,这几年全国在调整报刊结构中,微型小说的报刊的数量明显增加,由始初的两三家唱戏,变为时下的群雄并起。微型小说的图书也有了显著增加,其中仅百花园杂志社与相关出版社编选出版的《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上、下卷)、《中国小小说年选大系》、《中国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品集》(第一、二届)等30余种图书,总字数超过3500万字,总发行量也近200万册。这一切,正如中国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微型小说的创作,广受读者的欢迎。”
这些情况表明,微型小说在发展中,一方面,它越来越走向普及化,写微型小说的人越来越多,读微型小说的人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它又逐步走向专业化,一批专攻微型机小说创作的“专业户”已经形成,微型机小说在学术界也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这种普及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使微型小说从短篇小说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的根基,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
正越做越“大”的中国微型小说,引起了海外各界的重视。东南亚、日本和欧美不少国家,近些年不断发表和出版中国微型小说作品和理论著作。微型小说成为与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学品种,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与新加坡作家协会共同发起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中国微型小说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成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中心。
微型小说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与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如今,它不仅有固定的核心刊物、稳定的作者群,也有自己的学会、研究会,更积累了一大批有分量的佳作。把微型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显得很有必要。以江曾培、凌焕新、刘海涛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微型小说理论界,则在微型小说这一文体崛起之初便给予热情的关注,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研究方式寻找、发现并确立微型小说理论建设的道路。2005年9月,中国小说学会第八届年会将“小小说现象”纳入批评视野,同年12月份,由中国小说学会、《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联合主办的“小小说理论高端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评论家、作家济济一堂,纵论小小说(微型小说)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对这一新兴文体进行理论规范。这一论坛的举行,标志着微型小说这一充满朝气的文学新品种,已形成了巨大的公众辐射面和社会影响力,值得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有“中国小小说教父”之称的杨晓敏(《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主编)认为,小小说之所以未能引起社会各界包括文学界足够的重视,是因为“理论评论的巨大缺失”,他主张“应该把小小说文体置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局中去审视,接受严格、规范的理论关注,才会进一步促进小小说的繁荣发展。”
二
随着微型小说的异军突起,一些曾经对微型小说不予重视的作家和批评家开始对微型小说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特别在批评方面,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批评队伍不断壮大。自1958年,老舍发表《多写小小说》打响了微型小说理论批评的第一枪以来,茅盾、魏金枝等人先后撰写文章关注微型小说的创作。“文革”前后,微型小说在理论批评研究方面处于停滞时期,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去除“文革”前后这段时间,微型小说的理论批评可谓是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30多年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华文微型小说的理论批评研究可以说经历了由单一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回顾20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为理论草创期,90年代前期为理论成熟期,90年代后期至今为理论深化期。这种自觉的理论探索,大大促进了这一文体走向自觉。”③在这几个阶段,国内外的不少有识之士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领域孜孜矻矻,以微型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其美学特质及其创作规律,以此来推进微型小说理论的成熟,因为惟有理论的成熟才意味着微型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
国内:
前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现任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名誉会长的江曾培先生,是中国大陆最早从国外引进“微型小说”这种名称并倡导这一文体的人。他和左尼先生等人一起,在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小说界》(1981年创刊)上开辟了“微型小说”专栏,并且三十年如一日地把这个文学中的花色品种坚持不辍地办到今天。在他的带动下,上海文艺出版社聚拢了一批从事微型小说的编辑家、批评家、客串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的名作家和一批从事微型小说创作起家的“专业户”。他在倡导推广微型小说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对创作非常有针对性、指导性的作品点评文字。这些篇什后来汇编成《微型小说面面观》一书出版,成为大陆微型小说界“雪中送炭”的入门手册。其中,他以晓江的笔名发表于《小说界》1981年第3期上的《微型小说初论》一文,可以说是他从事该文体理论研究的发轫之作,该文从理论上比较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微型小说的方方面面,为当代微型小说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他还著有《微型小说的特征与技巧》一书,主编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初版(1992年版)及修订增补本(1999年版),“这部书稿在中国微型小说发展历程上的重要性有类于茅盾、朱自清、周扬等在新文学发轫期过后编就的《新文学大系》之于中国新文学史。”④2006年出版的《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由他领衔主编,该书的序言《微型小说初长成》,更显示出他理论的宏阔视野。
中国大陆微型小说理论的早期开拓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凌焕新教授,既是一位理论研究的权威专家,又是一位出色的编撰者,他曾编选9册系列性的《微型小说选》、主编了微型小说领域开创性的宏伟工程——《中外微型小说精品鉴赏辞典》,出版了《微型小说艺术探微》、《高考金榜作文与微型小说技巧》、《微型小说美学》等研究专著,著作中所涉及的许多论题,诸如微型小说的艺术超越性、微型小说当代性品格、微型小说的本体意识等命题,均具有研究性、创造性、敏锐性,他以自己的研究提供给中国微型小说理论界诸多新颖的思想、深刻的认识。“他的研究并不完全仅仅写自己的一得之见或一家之说,他常常从全国微型小说创作的总体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做出深入的概括、精辟的分析和颇富远见的预示。”⑤
广东湛江师院的刘海涛教授,其微型小说理论建树备受海内外小说创作界和理论界的瞩目,他的研究主要从写作学、创作论的角度构建微型小说文体最基本的创作理论,借助文艺创作理论和美学理论,从文体特征到选材立意到人物创造、语言运用、情节技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作了论述。他已出版了《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现代人的小说世界——微型小说写作艺术论》、《规律与技法——微型小说艺术再论》、《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等理论专著,其理论研究以系统、全面、宏富见长,分析绵密入微,立论具体、深刻,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者乃至研究者的欢迎。
中国矿业大学的顾建新教授,著有《微型小说学》一书,“是我国乃至华文世界范围内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界第一个以‘学科’建设的眼光并以‘学’来命名微型小说理论建设而且以专著的形式来加以建构的人。”(姚朝文语)该著作以体式特征为切入点,分别从选材、情节、人物的作用等方面,阐述其与短篇小说的区别,特别是在如何看待微型小说的人物塑造这个关系到微型小说创作原则的根本性问题上进行了重点论述。
广东佛山大学的姚朝文教授,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自上大学、读硕士开始,就积极从事这项文体的研究工作,他著有《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一书,提出“微篇小说”的主张,并从科学角度、模式、小说历史演进逻辑等方面加以论证。
有“中国小小说教父”之称的杨晓敏先生,也在繁忙的编务之余,写有大量的作品评论,并著有《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书,书中所提出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一观点,获得许多读者的认可。
另外,徐汗舟、郏宗培、郑贱德、赵曙光等对微型小说文体各构成要素的分类研讨,韦纬组的创作辅导,叶茅的讲评,杨昌江的鉴赏,袁昌文对技巧的执着,刑可集创作、编辑、理论争鸣于一身的文体探索,凌鼎年、沙黾农等人的创作谈式批评,邱飞廉、吴金、冯辉、寇云蜂等人编辑眼光下的选评,都反映出中国大陆微型小说理论界的生机与活力。
台湾:
台北师范学院语教系的张春荣博士著有《极短篇的理论与创作》(台湾尔雅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该书对这种文体的中外历史源流、台湾创作与理论界所探索出的成果加以综述,其文献整理与集纳式的研究道路,中西融汇的语境等均有可资借鉴之处。
国外:
新加坡的黄孟文博士,以自己的微型小说创作和批评建立起他在世界华文创作界的盛誉。他撰写的《新加坡的微型小说(1986—1991)》等14篇评论微型小说的文章和1部《黄孟文微型小说选评》构成了他关于微型小说理论观点的基本框架。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微型小说这种新兴的文体,并积极探讨微型小说的名称、字数及其文体特征、艺术技巧。
日本东京国学院大学教授渡边晴夫先生长期从事于中日现当代比较文学研究,尤其在中日微型小说发展沿革及作品的选讲方面造诣突出。他曾多次参加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递交了颇有分量的《现当代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交流的一端》、《当代日中两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及其特色》等论文,从中可以见出日本学者治汉学细致深入的功底、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非要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
另外,新加坡作家协会的董农政、贺兰宁等人,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的司马攻先生,也均在创作之余,密切关注着华文微型小说理论的发展态势,纷纷撰写论文发表自己的理论见解。
对微型小说这种新兴的现代人的小说文体进行理论探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的文学界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作家Klaus Doderer就以博士论文的方式探讨过德国的微型小说,他首次为这种文体的内容及外在型式下了定义,并区分了“无时间性的理想型”和“三种时间及技术性种类”两大类别。二十年后,他又推翻了自己的权威性理论,重新归纳了这种文体的四大特点:它比一般小说短;它没有开始;它的进行方式为直线型;它的结尾为开放式,且令人意想不到。60年代,美国的一位大学写作教授写出了一本名为《小小说的写作与欣赏》的理论著作。1967年,台湾文学评论家丁树南翻译了此书,并开始在台湾的《联合报》上连载,一年后又结集出版,并连印了20版。台湾作家姚明(彭歌)曾受此影响也写了一部《小小说写作》(1967年)。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在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较大进展,但美国、德国的作家、理论家却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辟了这一块新的小说研究的理论领域了,这是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三
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现今的研究距成熟的微型小说学科建设还有一定的距离。微观的研究尽管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但宏观的构架却还不见得很完善,从文体美学的角度来建设微型小说更高层次的“美学理论”仍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主体、创作、阅读、欣赏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够。另外,在微型小说批评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依然很严重,比如说,批评家对微型小说的批评不够全面、批评家审美方面的缺陷、批评家与作者之间缺少沟通等等。如何消除这些弊端,重建和谐公平的批评风气,批评家该如何培养说真话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坚持正确的审美标准和自己作为批评家应该遵守的高尚人格,以便在微型小说批评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都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江曾培:《微型小说初论》,见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566页。
②柯灵:《小说行中最少年》,见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815页。
③刘文良:《二十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述评》,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④姚朝文:《中国大陆微型小说的倡导者——江曾培》,见姚朝文著《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53页。
⑤姚朝文:《中国大陆微型小说理论的早期开拓者——凌焕新》,见姚朝文著《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55页。
滕永文,文学博士,现任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阅读与写作学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写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及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