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教学观 学生主体地位 支点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主体地位的发挥。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观,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教育改革的首要位置。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创新意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认为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所谓“学而时习之”,把“学习”归结为“学、思、行”。《学记》对教育教学原则更有丰富的表述: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取长补短,这些教育教学思想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努力实践,从而获得真知,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这种思想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没有这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叶澜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学生一旦形成了不惟书,不惟师,只唯实的观念后,就敢于多问、多思,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二.转变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个性才有创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中明确: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学生的发展规律,遵循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绝不能出于好心或图省心省力而将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将答案统一标准化,那样将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毫无生气,缺乏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性、灵活性、个别性;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转变教师观、学生观,破除“师道尊严”的迷信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全过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就能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能够真正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陈兰珍,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