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态式教学模式中文艺学课程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智慧层面,根据这个教学目标要求,应创立一种生态式考试模式,生态式考试模式应遵循四个原则。
关键词:生态式教学模式 文艺学课程考试 原则
在生态式教学模式中,文艺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知识层面,即要求学生掌握文艺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其二是能力层面,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文艺学原理分析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其三是智慧层面,即要求学生对具体的、感性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判断力,使学生能从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中发现文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文学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据此教学目标,文艺学课程也从传统的考试模式中挣脱出来,创立一种生态式考试模式。笔者管见,生态式考试模式应遵循以下四原则。
其一、学生参与的原则。众所周知,考试既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指示器,也是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种好的考试模式,既可以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让教师及时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弱点和错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课堂教学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而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文艺学教学评估采取单一僵化的考试模式,这种考试由任课教师统一命题,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然后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判卷,给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考试貌似客观、公正,却严重制约了学生学术个性的自由发挥。更为糟糕的是,这种考试模式使得许多伪试题充入到试卷结构中。比如,许多文学理论试卷把一些有多重理解的问题设置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如“文学是一种------”。下面有几个选择项,“A.语言艺术”“B.意识形态”“C.审美意识形态”“D.艺术”。在我看来,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语言艺术,这四个选项都可选,但答案却只有一个“C”。为了应付这种考试,学生当然只能依教科书上的原话进行回答,死记硬背了。很显然,这种考试模式必然封杀学生的创造性,造就一批又一批迷信“文艺真理”的书呆子。生态式教学模式将彻底改变这种师生对立的考试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商定上来。这种考试模式让学生自己考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考试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向学生透露考试的结果,并向他们解释分数高低的原因。同时,教师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以往错误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做出科学的调整。
其二,文艺学系列课程内部的互通原则。在生态式教学模式下,文艺学系列课程内部建立了一种生态组合关系,具体而言,该模式把文艺学系列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文学概论和美学);充实层(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和应用层(文学批评等)。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工明确,交叉处此详彼略,各有侧重:基础层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充实层补充基础层的遗漏之处和未尽之处;应用层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在生态式教学模式的考试方法中,任何一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均向系列课程辐射开来,比如,《文学理论》课程在考察学生对“意境”概念的理解时,教师可让学生简述“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这样学生必然要运用到古代文论知识,把庄子的《齐物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联系起来答题;在考查学生对文学典型的理解时,可让学生论述“文学典型论的发展流变”,这样学生必然要联系到西方文论,运用贺拉斯的类型说、希尔特的“特征说”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知识予以回答。这种互通的回答既可加深学生对文艺学基本元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又会巩固文艺学相关课程的知识。此外,生态式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文艺智慧、文艺批评能力的考察。在传统的文艺学考试中,试题类型不外乎是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这种试卷结构忽略了对学生“诗性智慧”的考察,不能从根本上考察出学生的文艺能力。生态式考试模式将改变传统的试卷结构,调整主客观题的分值比例,让能力型、智慧型的试题占据试卷结构的主体。
三、注重过程性考试。过程性考试也称随机性考试。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大多数课程一般都采用终结性考试,文艺学系列课程也不例外。这种考试容易操作,教师省事,但具有被动性、非直接性和简单化倾向。“所谓被动性,是指考试题目一般由老师单方面确定,而且每一题目往往都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一般不能按照个人方式表达对题目的见解,更不能有任何个性表现、个人思考和个人创造性参与。所谓非直接性,就是它一般脱离了主体的真实生活经验,使用现成的答案、套话或八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答案往往脱离个人的体验和生活,而且离生活经验越远,就越符合标准答案,得到的分数就越高。所谓简单化,就是其测试项目往往针对那些低层次的认识技能,而对某些深刻问题的理解和人文素养的考察,则被忽视。”[1](P.24)而在生态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更多地注重过程性考试。因为这种考试模式有利于教师监测自己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过程性考试的策略很多,它包括与学生的随机性交谈、对学生的随机性提问、检查学生笔记、让学生当场述评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等。在生态式教学模式看来,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评价,不仅应该是随机性的,还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众所周知,对那些新近出现的、有争议的作家、作品的评判,学校卷面考试一般是难以操作的,如果通过课堂的随机性评价,就不仅能训练学生对文艺问题的感受力、判断力,而且能有效地考查其人文知识素养。其次,文艺学系列课程涉及的文艺流派与思潮丰富多样,作家作品浩如烟海,而学生的文艺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单一的终结性考试显然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反而可能粗暴地窒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考试时间固定化、单一化,是不合理的。考试时间应分散在学期的各个时间段、甚至各个教学环节当中”。[2]其三,在生态式教学模式看来,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不是看其是否拥有许多的知识,而是看其是否能让知识之间相互碰撞,具有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过程性考试模式与教学过程同步,它既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又可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评价原则。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学科,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它具有非智性特点,但作为一种学科来讲,它又是智性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在文艺学系列课程的考试模式中,它常面临着智性与非智性的矛盾,因此必须采用多元评价原则。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标志和确定学生成绩的好坏。事实上,这样的评价模式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比如,以对一个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考察为例,这个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许属于下等,但对作品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就有可能是中等,而对作品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方面又属上等,究竟怎样为这个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成绩打分呢?按照传统的打分方式,不可能给他打A,而只能在B或C中挑一个,但不管打分为C或B,都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成绩,而只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限的评估信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生态式教育模式主张改进打分的方式,将判分依据扩充到多个层次或方面。就上述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考察来说,就必须包含对学生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批评鉴赏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评价,使学生清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再次,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运用传统的应试模式也是无法测定的,它必须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民意测验方可进行。因此,生态式考试模式将广泛采用“情境化”的个人性测试模式,通过口头或书面提问的方式,直接测试被测者对具体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爱憎态度;或通过民意测验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给被测者的文艺能力判分。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2]魏玲玲. 高职高专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2009年度教学研究项目中期成果(项目编号:2009297)
罗祖文,男,博士,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文学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