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26

[ 陈水明 文选 ]   

语文课堂规律性探讨

◇ 陈水明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就如写文章,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语言的表现,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与一篇文章写作过程有诸多相通之处。大凡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共同规律和必然联系。文章是静态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动态的文章,两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规律性 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内在规律性,是一个永远也探索不尽的话题。甚至可以说,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类似于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一堂好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篇好文章。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获得启迪,领悟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失为一条探求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一.文章主旨的提炼——教学目标的设置
  文章的主旨又称“主题”“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所有文字所共同表现的核心思想。(说明文的主旨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散文的主旨即“感悟、体验”,诗歌的主旨即“情”、“理”、“趣”……)一篇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语言的表达都必须服从表现主旨的需要。
  文章主旨的提炼要求正确、鲜明、集中、深刻,忌偏斜、散漫、杂乱、肤浅。例如朱自清散文名篇《春》的主旨就是“颂春”,文中“迎春”、“绘春”、“颂春”以及“绘春”中五幅图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如果一篇文章出现多个主题,它们之间必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如鲁迅的名篇《风筝》中就可以提炼出“兄弟之亲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可贵的自省精神”、“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四个小主题,但前三点还是服务于“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的核心主题。
  同样,就像确立文章主旨一样,一节好语文课首先必须确立鲜明的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通过什么过程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以上“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必须做到“三位一体”。
  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准确、鲜明、集中、深刻。要做到准确、深刻,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一篇课文的文本价值,而不能浪费;要做到鲜明、集中,教学目标不求面面俱到,必须精炼精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语言的表达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相应的有所选择,凡是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东西一概要舍弃。这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
  二.写作材料的遴选——教学内容的甄别
  文章的材料是文章用来表现主旨的事实和依据。一篇好文章必须内容充实、血肉丰满。仍以《春》为例,作者精心选材,先后描写了东风、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很多内容。描写“春草图”还写了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活动,描写“春花图”还写了蜜蜂、蝴蝶,描写“春风图”还写了牧童、鸟儿、泥土……这些春天特有的美好景物组成了一幅立体春景图,合奏出“颂春”的主旋律。
  同样,一堂好语文课在教学内容的甄别上也是大有讲究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到语修逻文,要探究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全部作为重点实际上就没有重点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应该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选择出最精当的教学内容。如在《春》的教学,抓住“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思路”“学习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三点就可以了。
  写作材料的遴选与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的甄别的相通之处就在这里。
  三.文章结构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
  文章的内容、题材一旦确立,就要考虑文章结构的安排。正所谓“顺理成章”,文章的布局谋篇,应该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相一致。
  文章的结构艺术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开头和结尾。大的层次,小的段落之间要清楚分明;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过渡照应都要做到巧妙自然;至于文章开头,有开门见山式,议论式、抒情式、画面式、引用式、倒叙式、特写式、悬念式、设疑式、急入式、缓入式、树靶式……结尾则有自然式、点化式、哲理式、呼应式、归结式、特写式、抒情式、卒章显志式、余韵悠长式、反常合道式等等。每一种开头结尾的方式都应该有独特的魅力。
  文章结构应紧凑,思想宜清晰,条理宜清楚,首尾宜呼应,过渡宜自然。文章常式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等。也有变式结构,如诗歌的结构,就不好用“总——分——总”来安排。但不管常式、变式,都应该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来确定。
  同样道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的安排也可以借鉴文章布局谋篇的一些作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不同文体的教学各有不同的要求,但必须考虑三个问题:
  (一)、开课时候如何有效的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也可以有开门见山式、议论式、抒情式、画面式、引用式、悬念式、急入式、缓入式、树靶式……
  (二)、中间的教学主体环节如何巧妙安排,做到板块推进,环环相扣?
  一篇课文的探究过程应该有共同规律,应该遵循“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语言品析——拓展延伸”的基本步骤呈现出鲜明的教学板块,而且每个环节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做到“环环相扣”。诗歌教学,一般应遵循“训练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分析手法——品味语言”的步骤进行;散文教学,一般应遵循“训练朗读——体会情感——感悟体验——分析手法——品味语言”的步骤进行;小说教学,一般应遵循“介绍作者背景等资料——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手法——品味语言”的步骤进行;记叙文教学,一般应遵循“训练朗读——整体感知主旨——探究问题——分析手法——品味语言——拓展运用”的步骤进行;说明文教学,一般应遵循“理清文章结构——抓住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了解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步骤进行;议论文教学,一般应遵循“提炼论点——理清结构——分析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品味论证语言”的步骤进行。
  (三)、下课前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也可以有自然式、点化式、呼应式、归结式、抒情式、余韵悠长式、反常合道式等等。每一种小结方式都应该有独特的魅力。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布局谋篇”。在这些教学环节的整体安排中,应该力求精心设计,追求课堂高潮的呈现。
  四.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文章写作中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技巧使文章增色,如烘托、对比、悬念、抑扬、呼应……写作技巧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同样,在课堂教学细节处理中,也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机智,来克服机械、呆板的讲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如课堂短剧表演、小型辩论会……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五.文章语言的表达——教学语言的表现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文章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在此基础上视不同文体确立或平实或生动,或具体或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章的语言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课堂教学的语言则可以分广义或狭义两种。狭义的课堂教学语言专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表达,而广义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包括教师的表情、身姿、手势、多媒体、教具、板书……总之,凡是为教学服务,用来表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均可视为教学语言。其中重点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多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宜精粹清晰、简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多媒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语言,如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美轮美奂的图片,课堂气氛必定大不一样。板书设计是一堂语文课的浓缩精华。语文教师应学会理清一篇课文的内容、结构、主题、手法等元素之间的联系,并用图表、图示、括号、箭头、方框等符号呈现出来。板书应力求工整美观,图文并茂。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寻找语文教学元素之间的联系,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的贯穿写作实践的一些规律,语文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陈水明,教师,现居湖北武穴。
  

语文课堂规律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