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英语文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美文学的范畴,而是扩大到广泛的英语国家和地区。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将英语文学学习和研究的范围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拓展为“英语文学”。在“英语文学”这一新提法之下,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祛除文化“失语症”和文化“自闭症”,以期建构学生有效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文学 跨文化意识 文化失语症 文化自闭症
一.从英美文学到英语文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各大高校倡导的教育目标,许多高校由此推行了“英语加专业”、“英语加专业方向”、“专业加英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界对文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位置众说纷纭。《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品,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这些基本素质是英语人才(包括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目前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秀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上风,必须大量了解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必须具有理解英语深层结构和微妙之处的能力,必须具有按英语习惯得体地表达的能力。而英语文学课正是造就这种优势的手段。
笔者之所以一改以往“英美文学”的提法,改用“英语文学”的称谓,目的在于拓宽对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认识。就我国英语教学的传统概念而言,英国文学一直被视为正统,直至20世纪70年代,增设美国文学至今,文学教学和研究均以英美两国文学为主。例如,我们在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评介了不少英美作家,但对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同样用英语写作的南非女作家Nadine Gordimer却罕有研究。“对于二十世纪世界英语文学的多元发展,我国的研究者们却大多沉湎于英美两个大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对于一些后殖民小国的文学,极少理会,或者不愿问津,新时代世界英语文学的发展还远在他们的视野之外。”[2]尽管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该领域的课程建设方面却成效甚微,在教学中无意识地造成了一种假象:英美文学是正宗的英语文学。
这种认识的错误性是无庸置疑的。首先,英语作家绝非仅限于英美作家,英美之外的英语国家拥有大量优秀的英语作家,且在世界英语文坛地位显赫;其次,如今的后殖民英语文学可谓与英美两国的英语文学并驾齐驱,而新时代英语文学的发展疆域也是无限的;其三,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国别为基础的文学研究势必不再是文学研究的主流。
英语文学研究的趋势已经与后殖民时代特征与全球化发展态势相适应,出现了转向。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iam N. New教授和W. H. Messenger教授合作编著的选集《英语文学》(Literature in English, 1993)体现了当今英语文学研究的整体趋势。该书收集了由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12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入选作家及作品的多样性使我们看到了英语的演变、文学定义的变化、文学传统的演进、文学批评观点和变化、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该书使读者得以看到生活在不同社会里的作家如何使用同一种语言对历史和现实作出反应,如何在发展自己独特表现手法的同时加强或抵御欧洲传统的表现手法。[3]由此看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也应作出适当调整和改革。例如在主要教授英美文学的基础上,适当扩充其它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加大20世纪以来的作品所占的比例,以便学生学习现当代英语。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全球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Hall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学科。当来自于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传递出信息,并希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时,跨文化交际就产生了。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同时会判断和评价彼此的行为,这种判断和评价往往会基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认知,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这种文化认知对我们所作判断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有意歧视或孤立他人,或是对他人作出错误的评价,但这种无意识行为的影响却是破坏性极强的。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对在全球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跨文化意识不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符号或意识维度的简单叠加,而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等。”[4]
教育界对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二战之后,美国就开始了跨文化交际教育。二战后的美国称为世界强国,而其外交团队却不能胜任其职,因此美国政府于1946年在华盛顿成立外交学院,专门教授外语以及跨文化知识,并开创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新领域。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研究机构近年来开发了大量评价工具。例如美国国际教育学院(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的一批研究者创建了一系列评估手段①,目的在于帮助受试者了解其驾驭跨文化交际有效性的能力,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在存在多元文化的团队中任职,是否适合在国外居住,以及如何为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做准备。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外语专业毕业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英语文学内涵的变迁使读者,尤其是跨文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种跨文化意识,简而言之既是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会涉及母语文化意识和目的语文化意识,进而构建跨文化意识。在由母语文化意识向目的语文化意识过渡的跨文化意识建构过程中,文化调适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在英语文学学习过程中,面对不同英语国家间的跨文化互通性和差异性,也应具备充分的敏感度,避免出现本质主义的错误理解。
三.文化“失语症”和“自闭症”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应加强母语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平等意识,从而消除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5]。他发现许多英文水平较高的青年学者无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其后,张为民[6]、刘世文[7]和张蔚[8]等多位学者分别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教师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测试者无法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民族文化。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很多学生用汉语都解释不清很多中国文化的概念,其二是受试者不知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文化。
这种普遍存在的母语文化失语症暴露了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一大缺陷,即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忽视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过分强调英美文化学习而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入。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开口必罗马”,只能用西方语言言说西方,成为西方文化的传声筒,或是针对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误读缺乏适当得体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是长远而不堪设想的。消除母语文化失语症首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平等意识。中国文化元素介入英语专业文学课堂的可行性途径包括:(一)增设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辅助选修课程;(二)在文学课程大纲中加入反映中国文化语境的优秀英语文学作品,例如中国作家所著的英文名著②、英语国家华裔作家作品、以及英美名家创作的反映中国社会的英语作品和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③;(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培养,强化学习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例如在英语戏剧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中国语境中改编英语原剧,获得文化融合碰撞的真切体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只有通过平等双向的交流才能实现沟通的双赢和多赢。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阻碍跨文化意识建构的另一疾症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自闭症”。这种“自闭症”并非固守母语文化,排斥英语文化,而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斩断英语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人为地屏蔽异质文化的影响,强行将英语文学置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中进行单向度诠释。这种“自闭症”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师中较为普遍,他们“在其无意识深层潜隐着这样一种理论预设: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个自足与自为的存在,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与他类文化形态无关。”[9]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往往只涉及英美文学本体,而“他者”文学或文化被排斥在外。这里所指的“他者”文学文化既包含被普遍忽视的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同时也包括以中国文学为典型代表的非英语文学。
这种“自闭”倾向很易妨碍学习者“建构关于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谱系和图式,并使得英美文学教学与全球化语境中活跃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强劲潮流相背离”,[10]进而形成对异族文化的错觉与偏执。由于英美文学大量的阅读量无法得到落实,或是由于学生认为文学学习没有使用价值而缺乏学习热情,使得文学学习演化为文学文化现象的死记硬背,客观上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自闭症”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的解决需要教师从教材选用到教学实施过程,都应坚持“系统性”原则,结合授课时间选取适量文本,力求保留文学发展概貌的完整性。同时应留有学时适量加入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以架起跨文化桥梁。在多维度文化导入的教学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分层导入。在文本教学以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本民族文化带进外国文学课堂,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完成文化知识的建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为核心的“文化移情”能力。
此外,消除文化“自闭症”还应力图培养学生接受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伦理思辨。黄万华教授在研究海外华人文学中提出了跨文化意识中的“异”视野和“异”形态的概念,对我们理解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所应持有的文化态度有很大的启发。“海外华人作家具有较为自觉的跨文化意识,这使得他们能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理解自己的文化存在,然后较自觉地把这种理解作为理解居住国其它种族文化的基础,从而在跨文化互动中能有效地揭示他人的行为,接纳他人的情感,理解差异中的互补性,甚至相通性。”[11]对他族文化的“异”感受可能会是消极的,例如恐惧、迷醉或是鄙夷。只有在感知西方文化的“异”中避免将他族“异类化”,摆脱对西方文化的“异歧视”或是“异崇拜”,同时认同自我,维系自身主体性,才能建构真正的文化平等意识,达到一种文化融合的境界。在英语文学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优秀海外华人文学,对培养“祛迷”的跨文化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海外华人文学既要表达维系自己文化民族之根的焦虑(其中也会包含对于被同化的警觉和抵制),又要传达出跟异民族真正沟通的愿望,这要求作家在处理异族题材上要比在处理其它文化差别的课题上,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加开放的胸襟,从而由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去接纳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性价值,这种进程正是多元化和跨文化协调的进程。”[12]
注释:
①Alvino Fntini 博士创建了跨文化能力评价系统(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olleen Kelly和Judith Meyers博士共同创建了跨文化适应能力储备量评价系统(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②例如以林语堂、胡适、肖乾等为代表的中国知名学者创作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文学作品。
③例如以Pearl S. Buck,Edgar Snow为代表的外国作家创作的反映中国社会的英语作品和以杨宪益,Gladys Yang夫妇,许渊冲,D. Hawkes,M. Roberts等中外翻译家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王腊宝.阅读视角、经典形成与非殖民化——关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点反思[J].外国文学研究,2000(4):.
[3]New, W. H. & W. H. Messenger, “Preface”, Literature in English. Prentice Hall Canada Inc., 1993.
[4]Y. Y. Ki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stem-theoretic View [A]. S. Ting-Toomey and R. Korzenny, eds. Cross- 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1. 259.
[5]参见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6]参见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2002(1):.
[7]参见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
[8]参见张蔚.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1):.
[9]曾洪伟.“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07(5):.
[10]同上。
[11]黄万华.跨文化意识中的“异”视野和“异”形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2]同上。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英语文学教学改革”(BKJGTB20080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研课题“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张欣,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