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方法。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摹声音的方法。3、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经典名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熏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断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营造氛围 激情导入
1、师: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一行手挽着手,沿着沙滩,来到了海边,看到了金色的沙滩,看到了无边无垠、波光粼粼的大海,闻到了海水的气息。此时,你听到了一些什么呢?(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氛围)
2、学生发言,描绘声音。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问题用课件展示)
2、纠正字音。
窗棂 深黯 云汀 芳醇 慵懒
眼睑 铙钹 酣梦 嗥叫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总结:一个夏天,“我”和妻来到普陀山景区,住在一间靠海的房间,一起聆听了海睡、海醒到海怒,感受到了大海的壮美,表达了“我”对大海的一种喜爱之情。
三.听读文本 品味大海
(一)品味“海睡图”。
1、教师范读“海睡图”(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师生共同品味“海睡图” (课件出示范问题)
①海睡熟时的特点是怎样的?(一个词语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提示:静寂 波浪、月光、红光
②找出这部分中你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例子:A、“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吻”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B、“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柔,写的有形有声有色。
……
(二)自读文本,探究“海醒图、海怒图”
1、学生自读“海醒图、海怒图”。
2、合作探究这两部分的内容:
①这两部分中海分别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②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圈点勾画并作上批注。
3、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
提示:海醒图 兴奋、汩汩的声音
海怒图 咆哮、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马蹄声、车轮声……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拟人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这些动词形象地描绘出海的动感。
B、“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
作者想象驰骋千里,各中音响,各种动态,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4、指名学生读“海醒图、海怒图”,进行朗读指导。(节奏、重音、情感)
5、教师适时进行写作特色归纳。
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体会海潮。(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比喻、拟人、排比)
6、学生齐读三幅图。
四.拓展思考 总结全文
文中说“怕什么。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中“这里”指哪里?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总结:大海,无论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大海一样,不畏挫折,不断地进取。
王凤云,孙云芳,教师,现居湖北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