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根据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我的写作体会,我认为作文是行为之树,是我们行为的产物;作文是艺术之花,作文是语言的艺术;作文是思想之果,人们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文章,没有思想的人肯定写不出好文章。
关键词:写作教学 行为艺术 语言艺术 思想艺术
我今天所讲的全部内容,都是我个人的写作体会,也都用我自己所写的文章举例。我工作29年来,虽然从来没有从事过专职的写作工作,但是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写文章。我今天不是来给大家上一堂规范的作文课,而是来与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作文观。
我认为,作文是行为之树,是我们行为的产物。假如人类没有成就,人类就没什么文章可写;地球没有故事,地球就无话可说;我们没有作为,我们就写不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是我的第一个作文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我自己的写作与工作经历来看:
第一,我的文章记录着,也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
我写有这样几篇文章,现在说给大家听一听。1985年我在农村中学教书的时候,发表了1.6万字的论文《汉语同音词》,那一年我从农村教师岗位调到市广播电视大学任语文教师。1991年我发表了《企业管理中的哲学行为》,那一年从教育系统到工业系统任职。1993年我发表了《解决企业一线党员偏少的现实办法》,我从工业系统到市委机关任职。1997年我发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势在必行》,我从地方借调到中央机关工作两年。1999年我写《上市和发展的关键都在于提高企业素质》,我被安排负责企业上市工作,从党务干部走上经济部门领导岗位。2003年我发表了《依托名校优势,发展教育服务业》,两年之后我从机关回到学校工作。2007年我出版了30万字的中学生励志畅销书《116次谈话》,半年之后我从天门中学调到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当然,不是说写了一篇文章就能够调单位,就能够被提拔重用。我的文章几乎都是用行动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第二,我写的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我的文章或者是紧扣时代、社会的脉搏,试图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是为了提高我的本职工作质量,进行计划、思考、总结,或者是抒发对祖国、对生活、对亲人、对朋友的一份真挚情感。
拿上面的几篇文章来说,写《汉语同音词》是为了探讨汉字输入法,这个现在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在当时是汉字信息处理上很大的一个问题。写《企业管理中的哲学行为》是为了探讨当时国企承包经营中人们的一些思想误区。写《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势在必行》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文件精神。写《上市和发展的关键都在于提高企业素质》是为了否定当时市委的一个错误决策而避免经济损失。写《依托名校优势,发展教育服务业》是为了解决2003年前后一些中学名校在加速发展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写《116次谈话》是为了帮助高中学生解决一些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2005年重新回到学校工作后,看到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我生出许多感慨,写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忠诚之歌》,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习惯了把生活的苦楚忘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总是用壮美的言行在教室里演绎最鲜活的教材/六月里我们闪烁几天灿烂的光彩/更多的日历上/我们翻过的是拼搏求索乃至无奈/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从而立不惑到知天命过花甲逾古稀/我们都是这样默默奉献这样豪情满怀。”
第三,我的每一篇文章背后,几乎都有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今天回忆起来让人倍感温馨的故事。
讲一下我写《汉语同音词》的故事。那时候中国的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中文输入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同音词太多,全球的汉字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都在研究这个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很难的问题,我也有了一点兴趣。我利用暑假跑武汉的书店和图书馆收集资料,1700多页的《现代汉语词典》我一页一页地认真啃读。近2万字的初稿出来后,寄给了周有光先生。周先生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美国国家图书馆,既有他作为经济学家的藏书,又有他作为语言文字学家的藏书。他是一位我非常崇敬的老人,今年105岁,仍然健在,前几天《中国教育报》还发表了一整版记者对他的专访。1985年前后,我写《汉语同音词》的时候,读过他的几本书,有过书信往来。那是我第一次写学术论文,那时候周有光先生已经是八十高龄了,仍然带博士,仍然对一个晚辈学生充满热情,寄予希望。我那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文信息处理》杂志上。天门市教育局有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副局长听说了我的故事,于是把我调到了市电大。毕竟,一个年轻的农村中学教师做出这样一件事情来,不是那么容易。
我讲上面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在大家面前吹牛,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写作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而是为我们一辈子的工作生活打基础。不管将来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我们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写作都是我们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讲一句笑话,也是实话,再过几年我们谈恋爱,为了追到自己心爱的人,也要写一封激情飞扬的情书吧?
我认为,作文是艺术之花,是语言的艺术。作文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词句之美,结构之美等等,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这是我的第二个作文观。
我写文章最讲究的是立意。好的立意能够感动自己,也能够感动别人。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工作过两年时间,写了一篇散文《千里牵挂》,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在千里之外的首都,不知道妻子柔弱的肩膀是否挑得起家庭的重担?是否像在电话中告诉我的那样,仍如我在家时一样快乐?不知女儿上学放学的路上,是否向有父亲接送的孩子投以羡慕的目光?是否像我在家时一样,认真完成好每一天的功课?……如今下了班,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哼着小曲儿回到自己的家。……一个人站在北京的天桥上,脚踩都市的车水马龙,眼望南国的天空,我的心向着家乡的小城,但愿远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每一天的天空都像我这里一样明阔高远,每一天的云彩都像我这里一样绚丽多姿。”
这段话曾经感动过一对分居北京、河南,当时正准备分手的恋人。当我在一位朋友家里给这对恋人背诵这段文字时,这对恋人当场泪流满面。后来,女孩辞去河南的公职,赴北京自学考研。她靠一月打工才500元的工资,住地下室,吃小摊饭,两年后考上男友学校的研究生。现在他们已成家立业,都在北京当教师。
立意这样重要,那怎样立意呢?我的立意喜欢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笔。
今年为了学校的招生宣传,我写了《夏天,那只放飞的斑鸠》。我从到校路上遇到的一只小斑鸠,写到高考,写到学校、老师与学生的耕耘与收获。一般来讲,招生宣传文章应该是索然无味的公文,但是我把它写成有一定可读性的散文,让人愿意读下去,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点思考,有一点回味,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
这篇文章的结束语是这样的:“从2008年夏天我把那只斑鸠放进树林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2010年的高考马上就要到来。那只小斑鸠,应该早就羽翼丰满了,早就在武汉大学的校园里飞翔了。有时候在校园里行走,看到一只从眼前飞过的斑鸠,我就想,这是不是我放进林子的那一只呢?等到6月高考过后,今年的高三毕业生就要离校了。我幡然觉得,这些毕业生在我们的眼前来来往往了三年,毕业了,要走了,有一点像老师们一个一个地在放飞斑鸠。在一个个、一次次、一年年的放飞中,我们的学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我们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是让他们的羽翅在这里变得丰满而又坚强,让他们飞翔得高劲而又久远。为了肩上这份厚重的责任,为了学生那个飞向远方的梦想,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这美丽的珞珈山下,用自己的勤勉与智慧,深凝地守望者,放飞着。一年如是。一生如是!”
遇到斑鸠——不知怎么办——放进林子——想象它的成长。这是一个简单具体的生活小事。文章联想到:一个人的习惯修养和社会责任——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既没有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又表达了学校老师学生所应该肩负的责任,所付出的劳动与收获。
我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是行云流水,很灵活,不生硬。所以了解我的同事都说我的文章写得快。
刚刚为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准备的一篇文章——《关于学校、班级与生命的思考》,其结构为:一个话题,两个事件,三个思考,没有标准却又只能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全文就是这样四个段落,单刀直入,简单明了。提出了一个校园安全与学生生命的话题,讲述了两个具体的校园安全事件,说明了全校德育老师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对三个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但无论你怎么回答,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的生命和老师的生命第一。
因为我的文章结构太灵活,所以有人觉得我的公文有点像散文,不拘一格,形散神聚。
我觉得作文的意境说简单一点,就是要通过文章的语言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如果我们一句或几句话,就可以表达出别人需要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才能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就不错了。
我在散文《本命年》里有这样几段话:
“本命十二的我,属于村前屋后树上的鸟窝,属于生产队宽广的禾场上一个个金色的麦垛里同龄孩子月夜的迷藏,属于穿着短裤有时甚至光着屁股被祖母举着柳条从一个池塘赶到另一个池塘的满塘秋水,属于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喂养了几个月的灰鸽子一去不复返的蓝天。
本命十二的我,也属于挎着大竹篮一寻几里地的猪草一样的苦涩,属于割牛草、挖半夏、捡知了壳去换3分钱一个的练习本,去交一学期两三元钱的学费的收获与自豪,属于丢了一支5毛钱的钢笔坐在门槛上不敢进屋的哭泣,属于把背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学农劳动竞赛、优秀红小兵等各种奖状贴满屋子的父母的笑颜。
——这就是我的十二岁,一个只知道天蓝蓝水碧碧的无忧年华,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有苦有乐的本命年。”
今年刚好是我的第四个本命年。这是我十二年前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后,我小时候的一个同学说写得太形象了,一句话就可以让他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如果是他来写,可能要用很长的篇幅才能表达清楚,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境之美。当然,这也许是老同学的溢美之词。
我提高作文艺术的一条捷径——背诵、仿效但不照搬,不崇拜经典散文。
我写秋天。我的《秋恋》开头:“那曾被浪迹天涯的游子踩弯了的秋月,如今又圆了。小镇里,不烧煤气的居民家里,法桐的叶子开始舔舐红彤彤的灶火。马路上,短裙而过的少女悄然穿起的连袜裤,屋檐下,家庭主妇们有意无意间拿起的毛线针,还有那浓浓的暮雾,清清的凉风,都让人感觉到秋的来临。”
鲁迅写秋天。《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亮火柴,点上满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同样的白描手法,表面上看不出仿效的痕迹,语言没有一句是相同的,读了之后让人产生的意境和情感色彩也不相同。但是,这两段话语言与意境背后的平实和清寂,在内行人读起来是非常相似的。我只是在语言表达上作了一些改变,因此给人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就完全不同了。我写的是积极的对生活的热爱,鲁迅写的是消沉的对生活的无奈。事实上,我当初动笔之前就在心里默默地背诵过鲁迅的这段文字。但是,谁能看出我是模仿的呢?更别说是抄袭了。在借鉴别人的表达手法的时候,融进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那些经典散文熟背于心,随时拿来就用。
我受经典散文的影响较深,但我从来不盲目崇拜经典散文。中学时代读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时候,我觉得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病句。“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看上去也像绯红的白云。”语法上是错的:时节像白云,主谓宾搭配不正确。意境也不对:即使樱花烂漫得遮天蔽日,也不可能像白云,像彩云都有些牵强。
文如其人,我的文章一般都比较朴实,我认为,朴实的语言最容易让人读下去。
我给学生写的公开信《并不是每一条小河都流进大海,但是每一条小河都应该奔腾向前》,从我家乡的一条小河,写到百川归海。你们都读过,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
虽然我的文章词句不华丽,但我是很讲究语言的锤炼的,所以有人说我的有一些散文像诗歌。例如《让我们的校园绿起来》里,有这样一段写树的话:“春天她枝条上的一颗颗嫩芽,会为你带来美好的梦想与希望;夏天她浑身的葱绿,会让你平添几分果敢与刚毅;秋天她一片片飘逝的叶子,会让你体会到一个根植于大地的生命的顽强与执着;冬天她赤条条的枝桠挺拔向上,会使你生出许多人生感悟与怀想。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从现在起,每天收藏一片她的叶子作为书笺,你是否会想到三年之后,七年之后,三十年之后,七十年之后,你将会有怎样的一份人生收获?而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要像你认养的这棵树一样,坚守那颗绿色的心,坚守那份生命的执着。”
这样的语言,你说是散文,还是诗歌呢?
我的第三个作文观:作文是思想之果,人们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文章,没有思想的人肯定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命题作文,命题的是别人,立命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我有这样的思考习惯,一个问题总是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准备做的一件事情,先反向思考,再正向思考,这样往往会有新的收获。例如,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是有学生和家长咨询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读高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不随大流的择校观,写出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我从身边事例,从统计数字,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旗帜鲜明地给学生和家长以正确的建议。我写这样的文章受毛泽东的文章影响较深。例如他为新华社写的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社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既向我党我军发出了号召,又摧毁了蒋介石划江而治的黄粱美梦。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写作思想。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他喜欢,只要这份工作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他活得就有意义。
我个人的价值观和办学思想全部写进了我的那本书《116次谈话》。我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而不是成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我的方法论很简单,一是勤勉,二是智慧。我就靠这两条工作到现在。
我的思想源泉是一句话,永远热爱生活。
十几年前,我曾经在《难得偷闲》一文中写到:“每天清晨,当月亮睡去太阳醒来,我迎着朝阳走在上班的路上,过去一天的烦恼与劳累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我又以全新的心情投入到新的一天,去迎接新的笑、乐、苦、累。一个上无大树荫庇,下无坚石作基的农民的儿子,在家庭、事业、社会织成的人间大地上有苦有乐地耕耘着,哪里敢偷闲哟!累了,躺下去歇一歇;站起来,再埋头继续向前。”所以,不管工作再累,生活再苦,烦恼再多,我很少叫苦叫累,很少怨天尤人,很少怀才不遇。
对生活的热爱要自己去寻找。我有一次因为在城里烦心,回到乡下,写下了《故乡的云》一文。结尾是这样的:“我是为寻求清净而回乡的,十多天来,哪一天我都未能如愿。但我得到了比大自然的清净更让一个乡里人的儿子欢欣的心的宁静。家乡的年终,喜事是那样多那样多,娶媳妇的,嫁闺女的,请满月酒的,祝花甲寿的……家乡成了喜洋洋热闹闹的海洋。而无论是哪一家,不管办什么事,总是在屋顶上架起一个高音喇叭,于是,村里村外都流淌着乡里人醉红着脸跟着高唱的歌声——天边飘过故乡的云……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不久富裕起来的农村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家乡的热爱。这篇文章得了《武汉晚报》当年优秀散文唯一的一等奖。
我能够坚持写作的动力——紧扣时代脉搏表达思想,紧密联系工作激扬文字,不是诗人但永远充满诗人一样的激情。
2008年5月13日上午,我在办公室一边流泪一边写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帮助地震灾区的孩子上学》,在网上向全国的中小学校长发出倡议。
2006年3月,我坐在从黄石到武汉的汽车上,从广播里听到全国人代会上取消农业税的消息,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解放,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立刻叫司机停下车,在路边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土地的故事》:
“那一天啊土地有一个故事,四万万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犁耙翻过百年屈辱,牛鞭甩开满目疮痍。擦一把高兴泪播下希望的种子,唱一曲东方红看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啊,贫瘠的土地!站起来了的人民自由地为你松土施肥兴修水利。红旗飘融塞北的雪,春燕衔绿江南的泥。
那一天啊土地有一个故事,有几位农民承包了公社的土地。镰刀挥出金色美景,农家绽放开怀笑颜。有一位伟人说他们解放了生产力,有一个国家叫响了改革开放的劳动号子。啊,多情的土地!勤劳朴实的人民舒心地为你辛劳为你装点美丽。种地装满乡里的仓,进城长高城里的房。
今天啊土地有一个故事,千百年税费告别了脚下的土地。暖风吹醉广袤田野,歌声唱长民族志气。捧一把泥土感谢你养育了我的祖国,借一条大河洗亮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啊,自豪的土地!智慧勇敢的人民豪迈地为你奉献为你创造奇迹。春夏秋冬激情荡漾,千年百年长满故事。”
这就是中国土地的故事。我今天讲的作文故事也到此结束。
注:本文是作者给学生的演讲稿。
肖信斌,武汉大学附属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