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15

[ 邱兴宇 文选 ]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重读

◇ 邱兴宇

  内容摘要:《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项链》 信义 爱
  
  《项链》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作品,历年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在泛政治化的时代,被界定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现在的课本提示依然如此)。小说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长期以来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她成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代表。小说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不满意,梦想像上流社会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确实有些虚荣。可是爱幻想只不过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过得更好些也是人之常情,尽管不切实际,但也不能一味地去指责,甚至扣上一个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的高帽。
  掩卷沉思我们会不禁思考:是不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呢?虚荣心难道只有资产阶级才有吗?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和丑陋呢?我们平时不也总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吗?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勤奋刻苦,工作以后,又不断进取,总是不停地努力。这一心理目的,从大的方面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但在这崇高理想的背后,难道没有一点儿私欲吗?没有虚荣心作怪吗?何况出生在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一个小职员的玛蒂尔德呢?但对于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虽然做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但她是朴素的,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玛蒂尔德“美貌、娇艳”“舞会上所有的男子都瞧着她,打听她的名字,设法能被介绍,办公厅随员全都想跟她跳舞,连部长也注意到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她完全可以靠着年轻美貌过上另一种生活,也不致于后来用十年的青春来还巨额的债务。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她要去参加一个很少允许小职员参加的较高层次的舞会,为了适合整个舞会,为了丈夫的体面,借一串项链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也无可厚非,却被扣上了一个有极强的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高帽。试想我们在参加宴会时不也精心装扮一番吗?不也希望自己成为舞会上最漂亮、最迷人的舞后吗?如此推演下去,我们每个人岂不都成了资产阶级?其实虚荣心是普遍的人性弱点,每个人都具有的。
  几千年的传统着重文以载道,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所以,传统分析作品总是从社会、政治视角分析。解放后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非常突出。人们习惯于把虚荣心、追求享乐等一些人性弱点与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作品的主题千篇一律,“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胜”“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好像不如此就没有揭示出主题,就不能跟上时代,致使很多作品都政治化了。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化,语文教学变成了政治教育,总是用政治眼光去看作品。
  社会问题具有特定的时空性,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其实分析作品可多角度,我们应该转换视角,挖掘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的东西——那就是人性。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脱离人性,蔑视人性,超出人性,唱高调,致使作品分析假、大、空。人们渴望作品真正反映生活,反映人性。人们喜欢猪八戒就是因为他和每个人相通接近,而唐僧则太理念化,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人性。正如鲁迅评论刘备一样:“忠厚而似伪”,他们脱离了人性,人性是有弱点的。在当代,人们冲破政治化的樊篱,对经典作品有了若干不同的解读,钱理群先生认为:“作者正是为人的命运的变化莫测,人太容易为生命中的偶然所左右,而感到不可理解。”《项链》的作者自己也说:“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确实,小说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如果女主人不生在小职员家庭,不嫁给小职员;如果没得到请柬(很少发到小职员手中);如果不丢失项链,或丢而复得;如果向朋友说出真相……设想上面的一个偶然因素不存在,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故事。正如史铁生所说:“偶然,你说不清它,但得承认它。”
  “横向成岭侧成峰”,读《项链》,我们不仅要看到人性的弱点,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人性中闪光的东西。我们从主人公的经历中应该感受到“信义”与“爱”,看到玛蒂尔德的人生态度——对待命运坦然接受,勇敢抗争。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发牢骚等于是徒然浪费感情。”“选择了就要选择这个事件带来的后果”。项链丢失了,她完全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家家首饰店去访问,寻觅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饰相同的东西,虽然很昂贵,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但他们还是东拼西凑买下还给朋友。同时玛蒂尔德“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还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整天想办法归还巨额的贷款。于是她辞退女佣、搬家、做家务,为了省下一个铜元在店铺里讲价还价,甚至挨骂。而此时,玛蒂尔德却依然深信自己的朋友,她从未怀疑过那串项链的真正价值。玛蒂尔德是那样的单纯与善良!她如此地诚实守信,从未想过还朋友一条假的项链,尽管她明知道还清这些巨款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而她却是那么坚定地承担这个责任,我们不能不为她的诚信鼓掌。面对艰难,她没有逃避,敢于面对现实,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有信有义的人。“信义”是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是人格中最辉煌的,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他们的行为不正为我们今天大力倡导诚信树立了榜样吗?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出现了大量不诚信行为,诚信的缺失对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玛蒂尔德这样有信有义的人,不正是当今我们创造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吗?
  小说中不仅让人看到了诚信,而且也让人看到了真爱:夫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妻子没有合适的参加舞会的衣服,节俭的丈夫虽然很想拥有一支猎枪,闲暇时和朋友去打鸟,但他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四百金法郎给妻子做成了漂亮的衣服。项链丢失了,丈夫没有责备,没有抱怨,没有离开,而是默默地担负起了这份责任。他把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全部取出,而且“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各种不同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顾成败冒险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工作之余,丈夫还要“替商人誊清帐目到深夜,还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十年的艰辛换来了他们的自尊,彰显了他们之间的真爱。真爱无声,她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和今天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随意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爱就要不弃不离,就要同甘共苦,共同撑起一片天空。
  项链丢失了,对于玛蒂尔德来说,也许是幸事。通过这一事件,她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敢于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勤劳和诚实踏踏实实地生活,在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找到了自信,赎回了高贵的灵魂,展现了自己人性的闪光点,而且收获了爱。从此,她可以健康幸福地活着。
  
  邱兴宇,河南科技学院教师。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