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林非有着20世纪散文理论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他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对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对于把握散文发展的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林非的创作理论为基石,分析其作品,评价其意义。
关键词:散文特征 哲学思考 文化意蕴
林非是20世纪中后叶中国散文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散文作家和理论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开始关注散文理论的研究和散文创作,学术成果、创作成果丰硕,成就卓越。他曾先后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的使命》(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读书心态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治学沉思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等10多部重要理论专著;并先后出版了《林非游记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春的祝愿》(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林非散文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西游记和东游记》(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令人神往》(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等10余部散文作品集;还陆续发表了研究散文理论的上百篇学术论文,[1]成为新时期中外文坛上令人瞩目的学者兼作家。纵览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创作,他对中国20世纪散文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20世纪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二是中国 20世纪散文史研究的开拓者;三是中国20世纪中后叶散文创作的推动者。[2]学者和作家合一的特殊身份使得在现代散文的研究和创作领域都格外的耀眼。本文将结合他的散文创作理论对其创作实践进行简单的评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散文进入到它的中后叶时期,由于长期以来的“形散神不散”创作条例的束缚,散文的创作陷入了僵化的境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冲破僵局的呼声,林非的散文理论的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人论述过“形散神不散”对散文创作的桎梏作用,推崇林非所提倡的鲁迅先生的“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但是,处于知识分子底层的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师并未接受这样的理论,这一代人中有志于从事散文创作的群体还恪守着“神聚”的传统。向他们播撒释放文学性灵的甘露显得尤为急迫。林非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无疑是极为恰当的教案。
一.在散文的创作特征上,林非认为,“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极力主张散文创作“必须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真情实感去直面人生,要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明朗和丰盈的文采当中,冲击着内心深处感情与思想的旋涡,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许多深刻见解”。真情、真诚是散文创作的唯一道路,而要达到真情的自然流露则需要作者率直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散文作品才能具有感人至深、意蕴深厚的艺术魅力。
在其创作实践上,林非也忠实地践行自己的理论。例如《寒山寺钟声》中作者通过对山寺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难以全盘认同却又不舍割弃的复杂心里,真实地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忧虑和感伤。文章的意境中处处浸染着作者拳拳的情怀,读来令人动容。又如《青岛之晨》一文,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林非散文的真情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解剖上,这显然受到鲁迅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如恐惧时林非直言不讳自己的弱点“在我自己的一生中间,从心坎里升起过多少回恐惧的念头啊”,在《浩气长存》里,作者崇敬地拜叩着古代的英烈,但更真情地剖白着自己的不足:“我常常感到惭愧得无地自容,为什么自己总是这样胆怯和恐惧呢”?我为什么不如“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的荆轲,为什么没有像秋瑾那样为自己的理想坦然面对死亡?尤其是大义凛然的秋瑾更是让他无话可说、自愧弗如。如此真心剖析自己的灵魂确实撼人心魄,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林非还强调散文创作要有深邃的哲学思考,要穿透古今,要有“强劲的思想冲力。散文要有真情,情要出于内心,但情不能抒一己之情,泛滥之情。只有融入富于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所抒之情醇厚迷人。他认为,“在抒发真情实感和表露内心世界的同时,散文创作还应该充分地强调思考的因素”。因为,思考与情感、思考与内心生活思考与感受和体验,都是密不可分的,“趋于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的思索”。而通向深沉的思考,才能使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深刻起来,才能使感情和思想成熟起来。
对人生,对社会哲理的冥冥思考贯穿着林非的散文创作历程,成为他生命感情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散文中哲学思维的探微关乎一个人,关乎一个作家作品深度的问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们,最为杰出的地方就是在于能够思索。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如果它的许多公民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范围内缺乏思考的能力,不能面对历史演变过程中引出的尖锐挑战,提供准确和独创的回答,对许多旁的国家产生卓越的影响,那么就不能算是文明和先进之邦”。[3]作者以一个负责任作家的态度真诚而竭力地的思考着,点点滴滴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得,“深深地思考着人类的命运与前景”。在他的“西游”和“东游”的系列散文中,不单是再现大洋彼岸的风光和美国、日本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是对西方与东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哲理思考,认真地洞察着那里的追求与失望、欢欣与痛楚、高尚与污秽、成就与缺失,在异域的日日夜夜,他始终都在寻觅、对比和思索,从那里他开始思考中国和整个世界究竟应该怎样前进、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应向何处发展?[4]思考的深邃和成熟,使他的散文写出了自己对生活、命运与人类前途的感悟,闪烁着哲理思辨的光芒。除了游记随笔中对人文景观的洞察、思考以外,他对诸如生存的意义、人类的命运、历史的轨迹、宇宙的奥秘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洞察和思考,力求通过哲理思考,升华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如《老人》、《生存,抑或死亡》、《要懂得历史》、《噪音》、《青春的祝愿》、《生与死》等篇章,在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中,蕴含着哲理思考的丰富意蕴。
三.在散文的个性方面,林非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只要是真正的散文,就都应该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感情与思想”。名家言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文章是靠有个性的思想站立起来的。没有个性,天下的散文、文章就没有色彩可言。在客观的社会生活图景反射于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中间时,作家必须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才能进行创作。真情实感的境界是与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分不开的。他指出要“始终是透过自己的眼光来观看,渗入自己的心灵来领略,运用自己的口气来表述,因此它处处都不能离开个性化的艺术张力,愈是表现出这样的眼光、情绪、思想和艺术风采,愈会取得成功,愈是能够打动更多的读者。”
林非散文最大的个性在于他的文化意蕴上。作者所创作的散文篇章,不管是山水游记,还是历史札记,抑或是杂感、随笔,绝不仅仅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以艺术的激情去创造一种附丽其间的文化意蕴,寄寓深沉的人格理想,使散文飘溢出浓郁的文化意蕴。在《普陀山记行》中,面对香烟缭绕中痴迷地顶礼的人们,作家除了展示落后传统文化心理顽强延续的事实,更为心痛地作着深沉的呼唤:呼唤现代新文化的科学与智慧的光芒。《读书心态录》中对奴才心理的剖析,《正气歌》中民族自尊与气节的赞颂,整个《读书心态录》在披露个人读书生涯与心态时,引发出的思索涉及到了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广阔领域和多方面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启迪人们去思索如何重铸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品格这一时代新问题。[5]
参考文献:
[1]杜福磊.林非散文理论范畴体系构成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庄汉新.论林非对中国 20世纪散文的贡献[J].河北学刊,2007年1月第27卷第1期.
[3]林非.我的散文历程[J].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5期.
[4][5]杜福磊.林非散文艺术特色论[J].中州学刊,第116期.
罗建维,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