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教学需要激情,语文教学应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激情,使教学效果明显而高效。本文探讨的是激发学生激情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情激发 方法 途径
语文课需要激情,它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语文课上的激情应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共同演绎生成的体验性的激情,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智慧的交流。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语文课需要激情,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当怎样让课堂充满激情。我们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杜绝盲目性,想方设法增强它的实效性。
一.运用导语点燃学生激情
一堂课就是一场演出,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让观众也进入角色?这时特别要求教师在设置导语时找准激情的燃点,巧设导语。一般地,有利于激情的导语设计方法有:
1、用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教师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语言、动作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2、章节单元串联激发情感。把新课之前的本单元内学过的每一课的课题、作者、主题串联成颇具激情色彩的一段美妙语段,最后自然地导出新课。
二.解读文本产生激情
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首先要求教师沉迷到文本中去。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起着引导、辅助作用,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中去,而并非教师一腔热情地表演。武夷山是美的,音乐是美的,图片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对优美的文字的品味与咀嚼,那么所有的环节只是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学生的感悟也会是浅层次的,更不能提高语文能力了。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
1、选好突破口使教学充满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首段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运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可采用如下形式:①反首为尾。即抓住结尾这一文意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例如熟读《捕蛇者说》后,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毒”,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子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②中间开花。由某些关节点或过渡句、段展开分析,也可以出奇制胜。比如《春》,初读课文后就提问:“文章是如何绘春的?哪几个段落是具体绘春的?”以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部分,先置前后其他各个段落于不顾。分析后再理解作者总写及文章末尾的赞春部分。③先首尾,后主体。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时采用此法,先体会作者的感情(开头与结尾),再由“回忆”探讨具体的事件。
2、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在教学方法上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①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②增设“文化快餐”。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③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我讲《与朱元思书》,将《三峡》、《小石潭记》作比较,分析异同。再如在《巴东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文化苦旅》中的《三峡》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特别是写小时候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一段,饶有情趣。)④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在文言文教学中,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如选取《现代毛遂——自辞》《当代伯乐——改相马为赛马》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3、挖掘文本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沁园春·雪》中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三.运用优美的言语激情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教学效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何况我们所教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波涛彭湃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
四.以爱去激情
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化学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教学激情必须是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提高目的。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例子,每一个身体语言都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召唤。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句幽默,一声问候,一点抚慰,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生为本,注重用激情点燃课堂,就一定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锁斌,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