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杆旗帜,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令人心生向往之情。当我听闻白岩松老师会在长江崇文广场举办新书签售会时,兴奋极了,希望能一睹白老师的风采。
新书签售会是下午两点,我一点到那的时候,会场已经人山人海,大多数都是学生。我同他们一样,怀揣着敬仰之情,守在玻璃门外,等待白老师的到来。
两点差五分的时候,人群里一阵轻微的躁动,我意识到,白老师来了。是的,他就在那扇门里面,与他只是咫尺之距,即使并没有看到他的脸,会场依旧被那种紧张、激动的气氛包围着。媒体对白老师进行访问,必须出示记者证才能进入,看着他们手上拿着的小本本,突然有种挫败感,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没有记者证?......不一会儿,白老师的声音从门口的扩音器里传出来,天哪,我竟然亲耳听到白岩松的声音了!他的声音与电视里的没什么差别,但在我听来,却仍然难掩激动。兴奋到一定程度,只是咬着嘴唇,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默默地听着他的发言。
一位女记者问道:“白老师,请问您今后是否会同外界猜测的一样从政呢?”白岩松果断地回答:“如果你来这之前,做好采访前的功课,现在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我曾无数次地说过,我不喜欢当官,我只想做好一个电视人的本分。你浪费了一个提问的机会,作为一名记者,每一次提问机会都是异常珍贵的。”沉默,还是沉默。大家都在思索,这是我们从白老师身上学到的精神:任何时候,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很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才。白老师只说了两个字:“良知。”正当人们对白老师的职业道德慨叹的时候,白老师进而解释道:“这两个字要分开,便是社会良心和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两者缺一不可。”这时我们才明白过来,什么是人才,什么叫真正的领悟。白老师的正义感一直被我们传颂,他说除了自己的,从来不推荐书,他认为:“推荐书都是虚假的,没有人是因为真正喜欢一本书而去大费周章地推荐它。我不需要那种不真实的东西。”
这就是白岩松,朴实无华,一身正气,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绝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他书中写道:“幸福在哪里?明天,开始信仰吗?”我们应该因什么而感到幸福,从而信仰什么......漫漫人生路,能成为我们的信仰的东西不多,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正如白老师所说的,明确自己的位置,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即使是这么优秀,他却对自己要求不只这么多。“任何人都有正确理解一件事和错误理解一件事的权利,我凭什么认为我就是对的呢?所以我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想法去报道一件事,必须做到完整真实的转述。”
“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似乎真的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不缺,在这个浮夸的年代,理想,成了一个被人嘲笑的词汇。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成功,而这成功却只是建立在房子、车子、票子上的幻影。就如同三座大山压在我们肩头,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一直在思考,青春,不应该是激情澎湃的,浪漫多情的吗?为何现在与功利联系得那么紧密?是我们抛弃了信仰,还是这个无信仰的社会抛弃了我们......
我们从哪里找回理想,找回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会否我们走得太快,不小心将灵魂落在了后面?是啊,我们应该停下来,放慢脚步,等等曾经真实的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梦想与希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无关任何功、名、利、禄。
“所谓混得好,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
“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的平淡中度过。”保持一份平和宁静的心态,才能感受到最纯真的幸福。
有信仰不一定幸福,但没信仰一定不幸福。从白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还需要更多人生体验,来参悟白老师赠与我们的金玉良言,让自己的路走得越宽越远。
陈筱,湖北长江职业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