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19

  

莫言《民间音乐》的奇与美

◇ 刘莉 郜国旗

  内容摘要:《民间音乐》是莫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具有“奇气”的作品。莫言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民间”——马桑镇,又用具有个性的语言塑造了带有神奇色彩的人物,叙述了一段颇为离奇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小说构思奇妙,叙事精当,语言犹如音乐一般,字里行间显现出独特的奇与美。
  关键词:莫言 《民间音乐》 奇与美
  
  音乐与人的主题
  《民间音乐》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马桑镇的故事:古历四月一个温暖和煦的黄昏,一个小瞎子流落到马桑镇,茉莉花酒店的店东花茉莉收留了他,却引来镇上人的非议,小瞎子用音乐感染了镇上的人,流言蜚语随即烟消云散,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花茉莉被音乐打动,由此产生了对小瞎子的爱慕之情,当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情之后,小瞎子却离开了马桑镇。小瞎子离开了,但他的音乐没有消失,永远留在了马桑镇。
  音乐与人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揭示了音乐与人的关系,宣扬了音乐净化心灵无与伦比的力量。小瞎子刚到马桑镇时,遇到了镇上的五个风云人物:方六、黄眼、杜双、三斜和花茉莉,当他入住花茉莉家之后,三斜散播谣言,一时马桑镇的人都在窥探着花茉莉与小瞎子,非议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马桑镇的人是自私的,是俗不可耐的,他们没有同情心,无事生非。然而,马桑镇的人在八隆河大堤上听了小瞎子吹箫之后,莫名的留言断然消逝,他们怀着“一种甜蜜的惆怅,悄悄地走下堤去,消失在小镇的四面八方”。小瞎子的箫声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已开始深入人心,并感染这马桑镇的每一个人。音乐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随着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字行间显现。经过了听萧之后,马桑镇的人被音乐所震撼,所有的人都被音乐吸引着、感动着,他们忘了自私,忘了庸俗,“人们畸形与缺陷的邪恶感情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净化了。”音乐的力量是庞大的,音乐在小说结尾已经幻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人性的真与善压抑太久后终于被呼唤出来,莫言用音乐告诉我们:人的灵魂是不会灭亡,有真善美相伴的人性最美。
  音乐与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净化,还表现为音乐与人的欲望是对立的。音乐是净化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消除一切恶的情感,然而它同一切恶的情感有时像矛盾相对立的,两者无法共存。人的欲望是一种邪恶,它同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必然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在小说中碰撞着火花,在斗争中使故事层层递进,音乐——真善美与人的主题更加彰显。正是这种对立,让我们体会到最真的人性美。小瞎子在听到“酒徒”把他的音乐同花茉莉的烧酒相提并论时,他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酒是一种迷人心智的东西,它可以使人走向邪恶,也可以激发起人强烈的欲望,小瞎子执著地追求着音乐的真谛,在他心中的音乐是纯美的是至高无上的,音乐是欲望与邪恶的天敌,因此小瞎子愤怒了。由此矛盾激化了,情节有了波澜,音乐与欲望的对立,更突出了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当花茉莉向小瞎子说明了爱慕之思后,小瞎子不得不离开了马桑镇。小说结尾留下悬念,似乎不太完美,然而这是人性美的最极致的体现。花茉莉对小瞎子的喜爱是情欲的象征,而她这种情欲使她变得极端自私,她的独占欲急剧膨胀,她拒绝了方六、黄眼、杜双让小瞎子“在四件轮流坐庄”的建议后,想嫁给小瞎子,从而让小瞎子只属于她一个人。强烈的欲望,迫使小瞎子不得不“逃离”,只有逃离“音乐”才有出路。
  小说关于音乐与人的主题,除了揭示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外,还包含着另外一个深刻的含义:音乐是民间的,人性美是源于民间的。只有被民间接受的音乐,才算得上真正的音乐,而人性美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发源于全体大众的。“小瞎子最后离开了马桑镇是因为花茉莉的独占欲望与他的音乐理想相冲突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他是因为他的音乐即将有被一个人独占的危险,他必然离开这里,他的音乐理想才不会毁灭,他的音乐才会被民间更多人接受,使音乐回到民间,使人性美遍布民间。音乐只有属于了民间,它才会有生命力,才不会走向死亡。
  探寻不解之谜
  《民间音乐》构思奇妙,显示了莫言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更为独特的是,小说里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谜,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小说中有四大谜题在期待着读者去发现,有的或许本身就没有谜底,有的谜底则不是唯一。
  谜题之一,小瞎子的身世之谜。小瞎子来到马桑镇没有特别的原因,纯属偶然,他只是流浪至此,不知他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即将往哪里去。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流浪者会吹箫,会拉二胡,还会说温文尔雅的话。他的来历,他的身世更让人好奇,然而莫言却故意留下悬念,在小说中对小瞎子的过去与将来留下空白,为小说留下一个不解之谜。
  谜题之二,花茉莉的离婚之谜。小说中写到:“花茉莉不久前曾以自己的离婚案轰动了、震撼了整个马桑镇。那些日子里,镇上的人们都在一种亢奋的跃跃欲试的情绪中生活,谁也猜不透花茉莉为什么要跟比自己无论各方面都要优秀的、面目清秀的、年轻有为、在县政府当副科长的丈夫离婚。”花茉莉离婚之谜在此被提出。“据说,花茉莉提出离婚的唯一理由是因为‘副科长像皇帝爱妃一样爱着她’,这句话太深奥了,其中包含的学问马桑镇上没什么人能说清楚。”的确如此,花茉莉的离婚之因不仅仅是马桑镇的人难以说清,即使读者心中也有疑惑,单单凭花茉莉的一句话,我们也只能暂做猜测她是因为生活得太平淡了渴望刺激且新鲜的爱情而离婚,或许这其中还另有原因。因此花茉莉的离婚也成了小说中的一大悬念。
  谜题之三,花茉莉的爱情之谜。因为花茉莉的离婚是一个悬念,那她离婚之后的爱情也必定会成为悬念。她为什么会爱上小瞎子?她的真情告白迫使小瞎子离开之后,她的爱情又该如何继续?她“沿着河提像西追去”,能否会追上小瞎子?一系列的疑问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设下,但这些谜题的谜底若隐若现。
  谜题之四,音乐之谜。莫言以小瞎子作为人性美的代言人,从而赋予小瞎子独特的本领,小瞎子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呼唤人的本性。然而音乐无穷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谜。小瞎子的音乐为何如此神奇?小说的结尾谜底揭开:“八隆公路从马桑镇后一直向东延伸,新铺的路面像镜子一样泛着光。忽然,一个嘶哑的嗓子哼起了一支曲子,这支曲子是那样耳熟,那样撩人心弦,过了一会儿,几十个嗓子一起哼起来。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他们哼了一只曲子又一支曲子。这些曲子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阴郁,有的明朗。这就是民间的音乐吗?这民间音乐不断膨胀着,到后来,声音仿佛不是出自铺路工之口,而是来自无比深厚莽莽大地。”音乐的力量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原来它象征着真善美,它来自于民间。可能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清晰确定谜底的谜题。
  音乐之谜的最终揭开,使得前文的不解之谜似乎也找到了谜底,但谜底有有些不言而喻,模糊不清。小说巧妙地设下了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大的悬念被揭破,小的悬念依然留在读者心中,留给我们无限遐想,从而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
  写实与想象
  莫言在现实的世界里建构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他又用想象叙述着现实的生活。“写实与想象”成为《民间音乐》叙事方式上最大的特点。
  小说是融写实与想象于一体的作品,在写实中融入大胆的想象,然而想象又不是漫无边际,总是在趋向于现实。小说开篇描写古历四月的马桑镇,描写八隆河大堤上黄昏后的聚会,这是小镇特有的景象,是一种写实,莫言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想象的戏份,让四个生意人和一个无赖成为聚会的参与者,乡村小镇悠闲安静地生活变得生动起来。小瞎子来到马桑镇,又使平平淡淡的乡村现实生活立刻充满了传奇色彩,小瞎子,还带来了美妙的音乐,唤起了人内心的真善美,这些都是莫言在想象的空间里编织出来的梦,想象在此与写实融为一体,想象在扩张但又不逾越现实,小瞎子的到来虽然打破了马桑镇的宁静,但他却无法冲破马桑镇的现实生活状态,他依旧是欣赏着音乐生活在现实之中。
  小说写民间的人,民间的事,一切都归于现实,然而在写实中却有想象,民间的人变得不再平常,民间的事也变得不再琐碎,整个故事变得神奇起来。这种创作方式使得小说充满“奇气”但不怪诞。
  对于莫言来说,“民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那么多奥秘,甚至不是一个词。对于莫言来说,“民间”就是“我爷爷”和“我奶奶”,就是村前的小河,就是山上的野花,就是田野上那一望无垠的红高粱。莫言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体现了很强的民间意识。
  《民间音乐》中,莫言在写实与想象中构建了一个“民间”——马桑镇。小说写民间的人,写民间的事,颂民间的音乐。小说主题是在探讨民间的人与音乐。从小说的题目到整个故事再到主题和思想,都体现了莫言深深的民间意识。浓厚的民间风味,使这部小说具有了一种民间情感和民间关爱。莫言用小说证明:其实,最美的文学来源于民间。
  
  刘莉,郜国旗,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莫言《民间音乐》的奇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