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语法偏误最多,语义偏误次之,语用偏误最少;随着学习等级升高,语法偏误逐渐减少,语义、语用偏误逐渐增多。偏误类型主要有关联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偏误、逻辑关系的理解偏误和具体语境下的语用偏误等;我们可以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教学失误、学习策略、文化迁移等方面找到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因果复句 偏误分析 偏误类型 偏误原因
一.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偏误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共搜集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料5万字左右,主要来源于平时作业、作文、考试、聊天录音等。
学习者汉语水平涵盖了初、中、高级;既涵盖了母语背景为英语的留学生,也涵盖了母语为亚洲语言(以韩语为主)的留学生。
我们在语料中选取有关汉语因果类复句的偏误语料,并按照学生水平(初级、中级和高级)和两种母语背景(母语为英语的和母语为韩语的)进行归类分析。之所以选择母语为英语和韩语这两种母语背景作为分类项,一是因为这两种母语背景的语料相对较多;二是因为这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比较具有代表性。
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分别对以上选取的偏误语料进行偏误类型统计和量化分析,最后根据量化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并针对不同年级和母语背景的偏误类型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从总体分布上看。在随机抽样选取的300例含有因果类复句偏误的语料中,语法偏误出现最多,为182例,占总偏误数的60.7%;语义偏误其次,为78例,占总偏误数的26%;语用偏误出现次数最少,为40例,占总偏误数的13.3%。语法、语义和语用偏误呈现明显差异:语法偏误明显多于语义偏误,语义偏误又明显多于语用偏误。
其次,从不同母语背景上看。
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是:在随机抽样选取的150例有偏误的语料中,语法偏误为94例,占总偏误的62.7%;语义偏误为38例,占总偏误的25.3%;语用偏误18例,占总偏误的12%。
母语背景为韩语的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是:在随机抽样选取的150例有偏误的语料中,语法偏误为88例,占总偏误的58.7%;语义偏误为40例,占总偏误的26.7%;语用偏误22例,占总偏误的14.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留学生习得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情况呈现的特点为语法偏误最多,语义偏误次之,语用偏误最少。
第三,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随着学习等级的升高,外国学生使用汉语因果类复句时的偏误情况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从语法偏误上看:初级为78例,中级为58例,高级为46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语法偏误越来越少。
从语义偏误上看:初级为17例,中级为28例,高级为33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语义偏误越来越多。
从语用偏误上看:初级为5例,中级为14例,高级为21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语用偏误越来越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随着学习等级由初级向高级升高,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因果类复句在语法上的偏误逐渐减少,在语义、语用上的偏误逐渐增多。
以上得出的结论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在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刚刚开始学习汉语,对汉语的语法规则并不熟悉,再加上容易受到母语、文化和学习策略等负迁移的影响,学习难点自然而然地主要集中在语法规则上。语法偏误又主要体现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上,如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多用和漏用,关联词语位置不当等。
到了中、高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语法水平,加上其自我监控能力的逐步加强,受到的语际、文化和学习策略的负迁移也渐渐减少,因而语法偏误渐渐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语义偏误和语用偏误的渐渐增多。究其原因,一是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重点由语法解释转为理解运用,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习材料由简单变为复杂,结合语义和语境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偏误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类型
根据偏误类型差异,我们把本次调查所搜集到的含有因果类复句偏误的句子做如下分类。
1、关联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偏误
关联词语是复句最重要的语法标志之一,是复句类别划分的形式标志,它直接表现复句的逻辑关系,其本身有时也有体现复句的“意义”的作用。关联词语的偏误是留学生出错率最高的偏误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不包括“意合复句“,因此这里只讨论“形合复句”,即在句中出现关系标志的复句。
偏误分析的结果表明,因果类复句关联词语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关联词语的误用、漏用、多余和位置不当。
“误用”的发生多因为对关联词语的逻辑关系理解不深。如同样是条件性因果推断句,“只要……就……”和“只有……才……”在逻辑语义上既有一致的地方——都着重强调条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个表示充足条件,“有它就够”;一个表示必要条件,“缺它不得”。“只要……就……”偏重于跟充足条件相联系,“只有……才……”偏重于跟必要条件相联系。学习者往往在使用中将两者误用。
⑴时间太晚了,只要坐的士,就能回家。
时间太晚了,只有坐的士,才能回家。
根据语义,这里应该表示条件的唯一性。
也有对关联词语语义理解错误的情况。如目的性推断句标志“以免”、“免得”,表示的都是避免发生或不希望什么事情发生,学习者往往将这两个词语往相反的方向理解。
⑵我们去吃饭,免得不饿。
我们去吃饭,免得饿。
“漏用”的发生多因为对关联词语的固定结构搭配不熟悉,或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如据实性因果句标志“之所以……是因为……”是固定搭配,学习者容易将“因为”漏掉。
⑶之所以对我来说武侠小说不是单纯的书,是我还要在大学专攻中国文学。
之所以对我来说武侠小说不是单纯的书,是因为我还要在大学专攻中国文学。
漏掉的关联词语绝大部分是后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如:
⑷由于中国太大,从武汉到昆明坐火车要31个小时。
由于中国太大,因此从武汉到昆明坐火车要31个小时。
也有少量漏掉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或前后分句的关联词语均漏掉的情况,如:
⑸上帝给每个人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就该发挥固有的生命力享受只有做人才能感受到的生活上的滋味。
既然上帝给每个人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就该发挥固有的生命力享受只有做人才能感受到的生活上的滋味。
⑹我没恋爱,我经常犯错误。
因为我没恋爱,所以我经常犯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询问留学生以上偏误句子的含义时,他们一般都会作出相应的正确回答,这说明学习者并非不理解这些关联词语和整个句子的含义,而是因为对固定搭配不熟悉或习惯性遗漏关联词造成了这些偏误。
“多余”的情况多体现在关联词语的重复叠加或语义矛盾上。如有些学生喜欢将“一旦”和“时候”一起用,将“如果”和“虽然”一起用,将“既然”和“……的话”一起用。
⑺一旦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就感觉我爸爸变成熟了很多。
一旦我上中学,我就感觉我爸爸变成熟了很多。
“位置不当”的多体现在词性为副词的关联词语上。如“既然……就……”的“就”,“只有……才……”的“才”,它们只能用在分句主语的后面,学习者往往由于母语迁移或目的语迁移的原因,造成其位置置于分句主语之前。
⑻既然我不喜欢这个菜,就我不吃。
既然我不喜欢这个菜,我就不吃。
⑼除非下雨,才我不上班。
除非下雨,我才不上班。
2、逻辑关系的理解偏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逻辑关系的理解难点主要存在于对“已然和未然”、“已知和假设”的理解上。
有的因果类关联词语所代表的复句,前一分句是表示对“已然”或“已知”事实的陈述,后一分句表达对这种“已然”或“已知”事实造成的结果的陈述,如“因为……所以……”、“既然……就……”、“……可见……”等;与之相对的是,有些因果类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复句,前一分句表示对“未然”或者“假设”的陈述,后一分句表达对这种“未然”或“假设”的事实所造成的结果的陈述,如“如果……就……”、“……的话,就……”、“只要……就……”、“只有……才……”、“一旦……就……”等。如果学生不清楚这一点,就会造出一些时态上互相矛盾的句子,如:
⑽如果虽然我回国,但是我不能忘记武汉的生活和华师。
虽然我回国了,但是我不能忘记武汉的生活和华师。
⑾既然这样不行的话,你就想别的办法吧。
既然这样不行,你就想别的办法吧。
3、具体语境下的语用偏误
一个句子做到了语法和语义的正确并不代表句子能够完美地表达,一个合乎规范的句子还要受语境的制约,这体现在语体、上下文使用环境的差别上。如:
⑿A:你为什么来晚了,电影都快开始了。
B:我因起床起晚了而迟到了,对不起。
A:你为什么来晚了,电影都快开始了。
B:因为我起床起晚了,所以迟到了,对不起。
平时说话的时候我们很少说“因……而……”这样的句式,因为这个关系标志一般只适用于书面语表达,而在一般的生活场合说出来就显得文绉绉的。
在具体语境下的语用规则成了因果类复句教学的又一难点,我们要做到使学习者在语法和语义正确的前提下说出合乎目的语使用习惯和符合特定语境的句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和句型,真正做到“言由心生”,这也是我们教学最终目标的体现。
三.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偏误类型,我们总结出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教学失误”、“学习策略”、“文化迁移”等。
语际迁移,即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也称语际干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点会产生这种干扰。例如英语中副词一般可以位于整个句子或主语的前面,而汉语中副词一般位于主语的后面、谓语的前面。因此,英语国家的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偏误:
⒀要是她病了,就她不来上课。
要是她病了,她就不来上课。
语内迁移,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也称语内干扰。偏误分析认为,初级阶段语际迁移起主要的干扰作用,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迁移逐渐成为语言偏误的主要因素,并且由大的语言规则的偏误较多转为具体的用词上的偏误较多。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所谓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这是因为成年人抽象思维比较强,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已学到的目的语规则。例如留学生学习了“因为……所以……”这个句式后,发现“所以”只能位于分句的前面,起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由此留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泛化,即认为所有的关联词都应该位于分句的句首起连接的作用,因而产生这样的偏误句子:
⒁只要复习了,就她的考试能考得好。
只要复习了,她的考试就能考得好。
教学失误。教学中的任何环节若处理得不好,都可能诱使学生发生偏误。尤其是教材编写得不合理和课堂上教师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解释或引导,更易产生诱导性偏误。例如,有些对外汉语教材中有关关联词语的编写顺序是按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词汇等级顺序编写的,即认为等级越低的关联词语越容易习得,掌握情况越应该好,正确率越应该高;而等级越高的关联词语应该掌握得没有等级较低的关联词语好,正确率应该相对较低。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完全这样,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丁级词“……以免……”(45%)的正确率就比丙级词“……免得……”(32.5%)的正确率要高。教材编写时应该考虑将丁级词“……以免……”放在丙级词“……免得……”的前面。
由于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与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这种偏误的情况主要有:借助字典的解释或权威著作中的语言不加区分地用在自己的话语中而产生偏误;套用预先制作的话语模式在各种场合使用而产生偏误;回避自认为较难或不好听的语音或词而产生偏误。例如留学生学了“以至”和“以致”这两个词,由于只知道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由于原因所造成的结果,但是不注意它们的语义和语用区别,从而为了使用简便而不加区分地混用这两个词语。
⒂老师想考察我们的汉语水平,以致让我们做测试。
老师想考察我们的汉语水平,以至让我们做测试。
“以致”多用于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在本句的语言环境中,“让我们测试”不是不好的结果,因此用“以至”比较合适。
文化迁移,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学习造成干扰。文化迁移主要表现在语用方面,在目的语的使用上不够得体,如不懂得汉语的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区别等。
董福升,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与法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