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68

[ 李补月 文选 ]   

如何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

◇ 李补月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几乎每一页都会出现错别字,教书14年,与错别字“斗争”了14年,五花八门的例子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如:“他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睛”、“我感冒了,妈妈让我躺在火坑里”、“一打开门屋里到处是妹子”、“邻居的阿姨,他性子急可心肠却很好”、“爸爸是个洒鬼”……
  初读这些句子,我一头雾水:眼睛怎么还可以随意移动,架到鼻梁上去呢?孩子已经感冒了,妈妈还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这不是犯神经吗?谁敢乱扔妹子,有多少个妹子啊?阿姨怎么变成男的了?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继而想到是错别字惹的祸,真是可笑、可气、可叹……不纠正它确实难解心头之恨。
  如何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呢?
  一要弄清病因。中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首先,自身因素。①书写基本功差。在小学的识字过程中最常见的基本的汉字书写没有掌握,常添笔少画。如把“挖”下面的“乙”写成“九”;把“星”下“生”的一竖给拉透了;把“品德”的“德”中“心”上的一横丢掉了。更有甚者是有的学生连自己的姓都写错了,如把“董”下面的“重”少写了一横。②有的学生只急忙应付作业,真正会写的字也因马虎或急躁而写得缺胳膊多腿,如具体的“具”上面的三横常少写一横;隆重的“隆”常少写“生”上的一横;成就的“就”常把右边的“尤”写成“龙”;烟酒中的“酒”写成“洒”,而这些字在听写时是很少有人写错的。对自己拿不准的字,不是去查字典,不去思考意思,而是马虎应付,要么用同音字代替,要么另造“新字”。如把“尤其”写成“由其”;把“咎由自取”中的“咎”写成“酒”也有写成“九或舅”还有些同学造的字,不只自己不认识,连字典上也找不着。
  其次,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取途径非常广泛,除了字词典、课本、报刊外,还有网络、手机、电视、街头广告牌等。尤其是后者的错别字也会严重影响学生。①新兴的网络语言“斑竹”已登堂入室,而正室“版主”却被打入冷宫。②手机上的错别字也是举不胜举。写贴子,发短信的人也只是依赖汉字传递信息,并不注重文字正误。③扑面而来的广告语,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引人注意,不惜乱用乱改词语,如某卖止咳药的广告语将“刻不容缓”篡改为“咳不容缓”;某蚊香的广告将“一文不值”改为“一蚊不值”。大街上挂出的两条横幅上“汇声汇色(炒外汇)”、“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的广告语误导学生对“绘声绘色”的理解和书写。店铺名称的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如将“装潢部”的“潢”大多写成“璜”;就连“家具”也写成了“家俱”。而如今的中学生对网络、媒体都很敏感,往往天真地以为这些网络媒体上的字是完全正确的,不打折扣地接受。这样,错别字病毒就开始了广泛的传播、蔓延,我们不得不加强防范,抵制不良影响。
  二要针对种种病因,对症下药,尽量减少错别字。
  端正态度,认真书写。识记时一定要看清楚字的结构,做到不添笔,不少画。遇到拿不准甚至不会写的,随时查字词典。
  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要轻易以网络、传媒、招牌上的字为蓝本,而应以字词典为基准,规范汉字书写。
  面对易混淆的汉字,我们可采用这几种方法区分:①同音异形字,可分辨意思来记形。如“弛、驰”把弓拉紧叫“张”放开即“弛”所以有了“紧张松弛”这对反义词;而“驰”与马有关为“奔驰”义。②形近音异字,我们可以辨音记形。如“今、令”可通过声母来区分,凡声母是“l”的都写成“令”如“怜、邻、玲、伶、岭”等,否则写成“今”如“衾、岑、念、含”。③形声字,形旁即义符,表示汉字的意义范畴。如“冫”表示冷,“冽”即凛冽严寒之意,“氵”表示水,“洌”即“清洌”清澈之义,“灬”表示炎热,“烈”即烈日炎热之义。据此,既记字形又理解字义。
  错别字看似习作中的小毛病,危害却很大。病因虽复杂,但只要我们弄清病因,对症下药,坚持治疗,根除习作中这一大顽疾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补月,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如何减少习作中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