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154937

[ 滕永文 文选 ]   

微型小说创作艺术谫论

◇ 滕永文

   内容摘要:创作者在进行微型小说创作时,应该了解、遵循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即精短化的篇幅、含蓄式的立意、精巧化的艺术构思及印象式的人物等特征)和写作规律,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立意表现、结构方式、语言运用及艺术样式等方面凸显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微型小说创作 题材选择 创作艺术
   在进行微型小说创作时,我们应该紧密结合、严格遵循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即精短化的篇幅、含蓄式的立意、精巧化的艺术构思及印象式的人物等特征)和写作规律,在选材、人物塑造、立意表现、结构方式、语言运用及艺术外观等方面凸显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于微型小说的题材选择
   微型小说的精短篇幅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这对微型小说来说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艺术感受力。所谓“简单”,是说微型小说的选材广泛而多样,几乎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所谓“复杂”,指的是“精”,是新颖奇特,是高标准而不是随便一个素材就能敷衍成一篇微型小说的。客观一点讲,微型小说的选材确实是相当广泛、多样的,但是要想创作出诸如《陈小手》《立正》《永远的门》等传世的微型小说精品、佳作,那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创作者要努力从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生活中“发现”出美来。著名微型小说作家白小易就认为,微型小说素材的获取往往与作者的性格、习惯和文化素养等因素直接有关,它更需要的是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不管创作者是直接从千姿百态的生活当中选取现成的、完整的微型小说材料作为创作素材也好,还是采用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方式,按照微型小说的题材规范,进行认真细致的提炼加工(如改头换面式的创造、移花接木式的组合、天马行空式的虚构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微型小说的选材精当、精粹。
   微型小说的选材要精,也就是说要善于发现,要从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生活当中“发现”出亮点和美来。这就要求创作者应该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刘海涛教授认为,一件平凡普通的小事,你如果从更高、更深的角度去感受它、体验它、挖掘它,你完全能够从这件平凡的小事开掘出深刻的主题来。而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创作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和把握。[1]邢可曾经就杨东明的微型小说《混浊》[2]谈过这么一段体会:“这件事原是发生在三门峡水库的一件真事。我于六十年代初曾在三门峡水库守坝部队工作过,多次听人讲过这件事。但我只是听听而已,从未想到要把这一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写成小说,也没有看到这件事情背后蕴含的哲理。可以说,它没有引起我的任何注意和重视。直到1986年,看到杨东明的小小说《混浊》,我才恍然大悟,悔恨不已。对于这件事,我肯定比杨东明先知道;而论年纪,我又比他大,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写,而他却写了,而且写得那么好呢?关键是对生活素材的敏锐程度和思考的深度不同。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3]著名微型小说作家凌鼎年也认为,要想写出优秀的微型小说,重要的是作家要有思想,要站得高点,看得远些,要有超前意识,要善于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现象。所以,搞创作的人,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时时、处处比别人多个心眼,要多看、勤思,要像罗丹所说的那样,“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只有这样,才会有写不完的素材,也才能写出好作品。
   我们在选择微型小说的创作素材时,既可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比如校园生活、军旅生活等等,也可以选择有生活哲理的素材,还可以选择自己暂时不理解但却很有新意的生活。当然,在选材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对所选择的素材进行认真、细致的加工提炼工作,可以像《客厅里的爆炸》(白小易)等作品那样进行改头换面式的创造,也可以进行移花接木式的组合,还可以像《女匪》《蚊刑》(孙方友)、《武松杀嫂》(贾平凹)、《与周瑜相遇》(迟子建)等作品那样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虚构。
  关于微型小说的人物塑造
   微型小说要想产生真正的佳作,必须遵循小说的这一条艺术规律:创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微型小说如何在自己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律的限制中来塑造人物,其写人有哪些特殊的要求,这都是在进行微型小说创作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微型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人物形态和一般长中短篇小说的人物形态是不相同的。
   我们认为微型小说的人物形态主要有这么几种:1、特征型人物。它一般只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一个侧面或人物性格某一个侧面中的某一个性格元素,像《立正》中的战俘连长、《茶垢》中的史老爹、《苏七块》中的苏金伞、《陈小手》中的陈小手、《手黑大帅》中的张作霖等人物形象,作品均着力刻画人物的某一性格元素,这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不亚于其它类型的小说。2、观念型人物。它主要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观念,对这种人物类型,作者并不着重刻画其性格特征,而是特别强调人物本身所代表的某种思想观念。这种人物很少有背景烘托,几乎没有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外貌的特点勾勒,但这种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地概括着生活中的某一种哲理,以至于一提起某个微型小说人物,我们就能立刻联想到一种观念与其相对应。像王蒙的《雄辩症》、《常胜的歌手》,冯骥才的《胖子与瘦子》,沙叶新的《饱学之士》等人物形象,均是现实生活中某种观念的代名词。3、心态型人物。这种人物类型主要描写人物的内心思绪或心理活动,如贾平凹的《武松杀嫂》,蔡楠的《我发现你头上有把刀》,曼斯菲尔德的《深夜》等作品,均以细腻的笔触来描摹人物的内心思绪。
   了解了微型小说人物形态的特点之后,应集中精力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细节。这个典型性细节应该通过独特的行为方式(即“如何做”)来着力表现人物独特的行为内容(即“做什么”),另外,还要深入地体味、琢磨人物行为的价值(即人物在完成这一行为内容时所付出的代价),还可以进一步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如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的微型小说《地毯》(航鹰),作品中的迟教授要处理自己的稿费,这是其行为内容;但他处理稿费的方式却是买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价格昂贵的地毯;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买回来的地毯不是铺在迟教授自己家里,却是铺在楼上别人家里,这是他处理稿费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作品的最后,把迟教授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简要地揭示出来,原来他是怕楼上年轻人的跳舞喧哗声干扰、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写作。
   微型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采用“人物实写”的方法(即人物在小说情境中全方位展现,以人物的言行构成作品的内容主体),如《苏七块》《剃头阿六》《王连举》《陈小手》《岳跛子》《高等教育》等微型小说精品都是采用这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也可以采用“人物侧写”的方式(即人物在小说情境中部分展现,作品所着力突出表现的人物在小说描写中仅仅是一个次要角色,作品所花费的笔墨没有超过另一个人物),如《丰碑》(李本深)中的军需处长,《杭州路十号》(于德北)中的骆瀚沙教授等,都是以侧面烘托的方式来展现的。还可以采用“人物虚写”的方法(即人物在小说情境中完全不出场,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人物完全由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来),如《鞋》(王伟)、《纸钱》(祝子平)、《预演》(弗·顿巴泽)等等。
  关于微型小说的立意表现
   在创作微型小说时,要紧密结合微型小说立意的审美特点(即贴近生活的现实性、独到深刻的哲理性、鲜活辛辣的新奇性等),在小说作品中营构集中、单一或多义、模糊的立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作品立意的强度和厚度等途径有效地提高微型小说的立意质量。
   我们既可以像《岳跛子》等作品那样采用对比式结构,也可以像《打错了》《一个老人的问题》等作品那样采用重复式结构,还可以采用悬念式结构、误会式结构等,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构成对读者的审美刺激,从而让微型小说作品单一的立意能获得一种有强度的表达。
   也可以像《立正》(许行)、《天上有一只鹰》(修祥明)等作品那样,在短小的篇幅当中,容纳多层主题内涵,创造出有厚度的立意,以充分调动读者的鉴赏自主性。
  关于微型小说的结构方式
   微型小说的结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微型小说创作时,我们应该根据微型小说创作的结构原则(即在单一中体现曲折、在微小中体现精巧),灵活运用这些结构技巧。经常运用的结构方式主要有:
   ①场面式结构
   微型小说作品中的核心细节与核心细节所衍化的几个细节是在一个艺术场面中建立艺术联系的,那么就会形成场面式结构。如《“书法家”》(司玉笙)、《笔记》(程琪友)、《梯子》(周粲)、《老木》(吴金良)、《雄辩症》(王蒙)等等微型小说佳作均采用这种结构形态。这些作品,从故事的开始,到中途的变化,再到故事的结局,所有的细节单元,都是在同一个艺术场面里完成的。
   ②纵向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态,是说作品中有若干个艺术场面,而且这些艺术场面是按照时间序列组合起来的,作品的核心细节与几个细节单元在这若干个艺术场面中建立艺术联系。如王奎山的《王连举》、许行的《立正》、冯骥才的《苏七块》、谈歌的《桥》、司玉笙的《高等教育》、叶大春的《岳跛子》、航鹰的《地毯》等微型小说精品,就是这种结构形态的代表。
   ③镜头组合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就是把不同的艺术画面按照某种顺序组合在同一个艺术空间中。新加坡作家张挥的微型小说《金桂,你等等我!》就是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把男女主人公一生的爱恨情仇全都浓缩在几个画面中。
   ④回环重复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是把相同或相似的艺术画面按照某种顺序组合在同一个艺术空间中。埃及作家穆·阿里的《一个老人的问题》、路东之的《!!!!!!》、申平的《慰问》等微型小说,就是通过相同或相似画面的重复组合来传达作品深刻的艺术蕴涵的。
   ⑤双线交叉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态,是说在微型小说作品中,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每条线索都可以串起若干细节,它们交叉重叠,相互衬托,共同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阿尔及利亚作家阿·杜·萨拉迈的《最后一课》[4]就是运用两条交叉发展、互为衬托的叙事线索,揭露、控诉、批判了这个国家落后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制度。
   另外,还可以运用意识流结构、时空交叉结构等结构形态。
  关于微型小说的语言运用
   微型小说的语言有它独特的特点。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很难泼墨如雨,而只能惜墨如金。微型小说研究者叶茅指出:“短中长篇小说略有语言的垃圾,人们或者可以忽略过去;而微型小说一旦出现语言的毛病,哪怕稍微一点点,读者也难以原谅。一千多字的篇幅附带几十字的语言垃圾,这比例可不小!所以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而这种光彩是微型小说所特有的,短中长篇小说所难代替的。”[5]微型小说的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也就是说有它自己的不同特点。
   微型小说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叙述,是一种叙述性艺术语言。这是由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微型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如篇幅精短,不太允许大量使用描写语言及人物的对话语言;主要通过陈述一个或几个细节单元来突出表现作品的立意,只求把事理讲明白,并不刻意寻求形象的丰满等)所决定的。其叙述语言具有短小精悍性、高度概括性(但绝不概念化)、含蓄有味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言简意赅,二是言外之意)及跳跃性等特点。
   当然,微型小说并不排斥使用描写语言和人物的对话语言。但在使用描写语言时,它多运用一种简练、质朴的能突出、勾勒对象特征的白描语言。如汪曾祺的《陈小手》、叶大春的《岳跛子》、冯骥才的《苏七块》等微型小说作品,均能以非常简练、质朴的白描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征,笔墨不多,但却能给读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由于它是简练、朴素的白描,所以这种笔墨相当经济;又因为它是能突出对象特征的白描,所以它又是相当生动的语言。在使用人物对话语言时,要尽量精选一些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还要注意精选一些兼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微型小说就是通过它这种具有短小精悍性、高度概括性、含蓄有味性及跳跃性的叙述语言,通过它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通过它包含有丰富潜台词的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来实现它在语言运用上的精美、精练的特点的。
  关于微型小说的艺术样式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精短,所以可以相当灵活地融化、吸收其他文体样式的基因和养分,在艺术形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审美创造,刷新微型小说的外观形态,加强、充实、扩大了它的艺术表现力。
   微型小说可以借鉴其他文学样式的优点和长处,写成诗化型的微型小说(如刘国芳的《一生》等)、散文化的微型小说(如刘国芳的《岁月》等)、散文诗化的微型小说(如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等)、也可以写成杂文化的微型小说(如曾颖的《末庄的形象工程》等)。
   微型小说还可以借用实用文体的样式来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如用行政公文中的“报告”、“通知”、“函”等样式来写(如陈亭初的《提升报告》等);用经济文书中的“账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样式来写(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等);用书信的样式来写(如陈鲁民的《致罗瓦赛尔太太——重读〈项链〉有感》等);用日记或札记的样式来写(如契诃夫的《会计助理的日记摘编》等);用简历或人物自传的样式来写(如林火的《王大发简历》等);用事务文书中的“演讲稿”、“讲话稿”或“述职报告”的样式来写(如汤礼春的《一个官员出国考察后的报告》等);用科学研究文体的样式来写(如上官节的《论发表论文的窍门》等);用外交文书的样式来写;用广告文书的样式来写,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微型小说创作中加以考虑。
  
  注释:
   [1]刘海涛:《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6页。
   [2]见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50-151页。
   [3]邢可:《怎样写小小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63-64页。
   [4]张贤亮主编:《世界微型小说传世精品·哭泣的女人》,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3月版,第234-237页。
   [5]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412页。
  
   滕永文,文学博士,副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阅读与写作学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写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及写作学。

微型小说创作艺术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