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21

[ 毕庆 文选 ]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

◇ 毕庆

  内容摘要:幽默风趣,既是我们课堂教学语言追求的一种效果,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有力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不可滥用,要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以达到催化感情、启迪智慧,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幽默 运用
  
  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一节课,四十至四十五分钟,可都要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是不大现实的,因为就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来说,是容易疲倦的,容易走神的。课堂上恰当的幽默,适当的笑话,能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和谐课堂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幽默适时,效果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幽默传知,增加兴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恰当使用,可以创设一种风趣动人的情趣,驱除学习疲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清晰,而教师的诙谐、幽默,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有趣形式,它可使学生精神愉快,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得到充分的展示。古语“笑一笑,十年少”,学生在紧张枯燥繁重的学习生活中,笑一笑,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减少焦虑,改善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效益。幽默最基本的作用,其实现在“快乐××”已成风尚,让快乐语文深入人心,教师能快乐地教,学生能快乐地学,语文教改离成功就不远了。
  2、营造氛围,引入正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的开头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如能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探求的气氛,逗引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恰当地引入课题,一定会事半功倍,或在教学中间巧妙地转换话题,会起到顺水行舟、掉转自如的作用。有老师在讲《季氏将伐颛臾》,学生坦言对文中名句“有的理解,有的一知半解”,老师说:“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笑)接着引入介绍文言文的“反刍法”。
  3、引导思考,启迪智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的障碍时,老师可以借用幽默给学生搭起思考的桥梁,加深理解记忆。一教师在《胡同文化》讲授时,有下面的对话:生(语速较快):“有窝头,就知足。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念成了短促的去声)”(其他同学笑,读得太平淡无味了)。师: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生:有点儿。师:那我再让各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生:(边读边笑,最后大笑)。在这一设计文字与原文的对比中,学生慢慢地体会了“京味儿”,理解了汪老的语言艺术。
  4、处理突发,化险为夷。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憷头的事。它打乱课堂秩序,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师情绪。然而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凭着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超的语言技巧,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其做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悄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要想用好幽默语言,自己必须是一个具有幽默品质的人。上课时难免会有不和谐音的,个别调皮的学生就喜欢回答问题时和老师作对,那样也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幽默处理。
  5、幽默批评,融通感情。课堂上,学生有时精神疲劳,或昏昏欲睡,或魂不守舍。这时,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委婉的提醒,常能使教室笑声顿起,也达到了批评的目的,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春日课堂,和煦的春风吹得一些学生睡意朦胧。老师见状,也佯装打瞌睡,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们立即被逗乐了。这比疾言厉色的批评效果好多了。
  
  毕庆,教师,现居贵州桐梓。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