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58

[ 郭俊娟 文选 ]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郭俊娟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耗费的精力大,可教学效果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非常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规律性
  
  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他们肚子是否已饱,总是一次性的填塞尽可能多的知识,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讲解得细致、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却没有做到以生为本。首先教师已经预设了想要达到的目标。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缺乏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教师形成依赖,等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时,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如果我们简单认为学生阅读能力差,从而盲目加大训练的力度,势必事倍功半,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这些做法其实是忽视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我想,叶老先生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一定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考察一下语文成绩优秀学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读思结合,摘抄名句,做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等,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视野,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只关注课堂,拼命背诵做题,语文成绩却未必能提高。再回过头来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视了适当的课外阅读,等于死读书。所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吕淑湘先生曾说:“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时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好像也流行这样一套程式。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圈出生字词,划出疑点,然后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乍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像从易到难,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然而,当你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的同时,也割裂了一篇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篇篇都是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些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撕碎。“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会完美如初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才是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呢?
  首要的,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而不能单独把字、词、句、段落与课文割裂开来。因为这些字、词、句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才具有特定的含义。接下来应该是精读、细读。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在读书的同时动笔的习惯,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另外,朗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很重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位名师说过:“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确实,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看,很难体会到其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可以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倾向和内涵更深刻的体会。最后回归整体,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认识理解的高度上更深入一层。这样,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才会事半功倍。
  再次,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创新设问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提问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例如:一堂课,问题满天飞,气氛火爆热烈,但是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中筛选重要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加以精减。精减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注重提问的启发性,突出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相信,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就一定能踏上一个新台阶。
  
  郭俊娟,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