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是人教版课标本的选修教材之一,由曹文轩先生主编,其中的选文并没有突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外国小说名著,而是更多地选取了现当代外国小说的名家名篇,更多地关照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关照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留给人们的精神印记;每一个单元的话题集中明了,有许多现代小说研究的前沿内容。“颠覆性”的文本给学习带来困难的同时,更带来了创新的空间,也为改革小说教学提供了契机。
一、让学习内容单纯而集中。《外国小说欣赏》是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比,选修模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它提供的是一种资源,一个平台,能让师生尽情地挥洒才华,因此,自主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安排课堂成为了一种可能。
教材前言中说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外国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一部小说史源远流长且又头绪繁杂。叙述这样一部外国小说史,不是本教科书之所能,对于高中生而言是,现在就系统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似乎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不妨解读为:这门选修课程并不是大学课程的“下放”,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它只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为抓手,以教材提供的话题为平台,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例如,教材的第二单元所提供的文本是《丹柯》《炼金术士》,话题是“主题”,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了解欣赏作品的主题。可以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
第一步,肯定初读文本《丹柯》的第一印象,即“丹柯将自己的心掏出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照亮前行之路”,并由此欣赏丹柯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学生既享受到了自主欣赏成功的喜悦,又为切入话题做了铺垫。
第二步,探讨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力图表达怎样的主题。这样第二层次的学习直奔话题“主题”,探究形象特点背后的深刻,学生也完成由表及里、由此(人物形象)及彼(作品主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步是,探究形成作品主题的途径,更深一步地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文本达成主题的途径,同时完成能力迁移,学会自己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主题。
三个步骤,三个问题,三个层次,紧紧围绕“主题”逐一展开,传统小说教学中的“三要素”并未逐一讲解突出,文本与话题很好地融合为一体。
第四步,学生自主学习《炼金术士》,归纳概括主题,并从中发现《炼金术士》主题的达成的途径——以情节为抓手。《炼金术士》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习成果的反馈。
同理,其他的单元也可以根据话题,结合文本,做出相对简洁单一的学习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单纯的学习目标,能为外国小说的学习欣赏提供更多的契机。
二、让学习方式活跃而有趣味。《外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性质和欣赏的定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因对“欣赏”的敬畏,学生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听众”的位置。当一个人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时,其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更何况是意志力处在成长与多变的高中生。因此,主动地欣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文本、交流文本、表达文本,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自己的欣赏建构。比如,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角度”,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主学习文本《桥边的老人》和阅读话题,自主完成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触摸;一是用有限视角的“我”或“老人”这两个叙述者分别再写名作《桥边的老人》。学生有的加入了“我”对老人猜测的心理活动,有的加入了老人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将有限视角的特点尽情地展现,尝试再写名著的学生站在海明威的肩膀上展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学生发现自己再写的作品与名作家的名作品相比,别有一番滋味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大增,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也引入了一股活水。
过去,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说的教学求全求细,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在每一篇小说的教学中几乎是面面俱到,乃至细致入微,耗时多,学生极易疲劳。目前日渐深入的高中语文改革为我们的小说学习开了一扇窗,使小说的学习变得单纯而有趣。
陆美娟,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