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32

[ 曾庆华 文选 ]   

在口语表达中找到自信

◇ 曾庆华

  内容摘要: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在“敢说”中自信,在“会说”中自信,在“说好”中自信。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心理关 语言关 思维关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口语表达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语文教师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会“说话”。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胆量、不会表达,即使肚子里有货也倒不出来。有事说不清、有理道不明,一句话,就是丧失了口语表达的能力。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要熟练掌握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过好三关。第一关是“心理关”,当众发言几乎是每个人都害怕的事,未经训练者尤其这样,不克服紧张的心理,根本不可能做到完整、准确、流畅的表达。这一关是解决“敢说”的问题。第二关是“语言关”,即对普通话的掌握和对语音、语调、语速等有关情感传达因素的自觉运用,解决“会说”的问题。第三关是“思维关”,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别人的话作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解决“说好”的问题。
  一.在“敢说”中自信
  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笔者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笔者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这就是我”的内容要求是坦然地、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应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把自己的爱好、性格、为人处事等说说并把说得好的同学推荐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评议、总结。这样,说者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从中得到提高。在新生入学时,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让学生在课前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
  口语训练过程要营造一个大的谈话氛围,要改变一个同学只管说,其他同学只管听的状况。可鼓励同学参与评论、讨论、辩论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积极的角度肯定、鼓励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信心,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1、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感受成就。比如,对精彩表达口语的学生,笔者们应祝贺他(她):“好!未来的文学家,真棒!”这种成功被人认识,被人欣赏,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成就感。成就感让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2、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在课堂口语交际教学训练时,学生难免出现答非所问,牛头对马嘴,会感觉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伤了自尊心,内心产生自责甚至恐惧。教师不应跟着哄笑,而应信心十足地望着这个学生的眼睛,快快乐乐地对他说:“你积极参加训练,这种精神很好。下一回一定能说得很好!”
  3、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发现自己。自卑的学生往往喜欢一个人独处,沉默寡言,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他们很容易把问题片面化,只看到坏的一面,悲观、失望,这时候教师要以鼓励的语言开导他,安慰他,让他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的学生,自卑感很重,平时就极少说话,课堂上更不敢主动发言。他感觉自己很无能,也很无用,唉声叹气。笔者就在课堂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讲解中外演讲大师小时候语言木讷,经过刻苦训练成才的故事。使他信心倍增,由沮丧转为兴奋,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取得了显著进步。
  4、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多受启发。批改作业也是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批改作业的方式是打勾和打叉,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有换位意识,特别是当你要“打叉”的时候,要多体会学生面对“叉”的困惑。因此,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只在错处下面画“—”旁边打上“?”,再加上提示或启发的文字等等。实践证明,这种批改作业的方式特别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批改作业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加强体验学习、发现问题,关键是为学生释疑解惑、改善接受学习环境,要积极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
  总之,让学生养成当众说话的习惯,战胜自己的心理关。
  二.在“会说”中自信
  对语言音素的掌握,非一朝一夕之事。要了解学生不同的方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做到因材施教。在口语训练中还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因为口语表达是一个人讲,众人听,表达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准确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适当表扬让学生有一点成就感。
  让学生说好普通话,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除此之外,我认为课文还应成为学生说话的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的好教材。教师要很好地活用这一源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深入发掘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看云识天气》,它主要讲云和天气的联系。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文意、写作和进行必要的作业训练之外,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利用了。其实不然,我教学这篇课文时进行了这样的延伸:“同学们,倘若你是气象台的专职讲解员,你怎样向电视观众介绍云和天气的联系呢?”沉默片刻,教师里发出了一点点议论声。我乘机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作适应的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介绍。只要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发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在“说好”中自信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说话训练的实质就是思维训练,因为说话要运用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言语的概括能力。只有敢想才能敢说,只有多想才能多说,只有会想才能会说。“想”正是“说”的前提。要使学生敢想、多想、会想,有时需创设情境,让他们产生联想;有时需铺路搭桥,接通他们思维的线路;有时得激疑设问,让他们急中生智。
  古人道:“一言兴邦。”能言善辩使语言魅力四射。这一点,教材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说一说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或在《愚公移山》中设计问题“愚公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让学生辩论。
  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纯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笔者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还要重视即兴说话训练,即兴说话,是口才训练中的高难度训练项目,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极其清晰的思维,因此,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
  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中,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想一些办法,让学生在敢说,会说,说好中找到自信,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曾庆华,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在口语表达中找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