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10

[ 翁晔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布白艺术

◇ 翁晔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考、想象、分析、综合等活动留有“余地”,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将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功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布白 思维品质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为充分而有力地表现主题,有意识地留下“空白”,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语文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就是指教师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考、想象、分析、综合等活动留有“余地”,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将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功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一.欲评价前布白,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广阔性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并不立即评价,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对于学生不恰当的,令人尴尬的,甚至是低级的或错误的回答,并不批评,更不挖苦讽刺,而是给予鼓励、肯定。如此“布白”,学生则会消除顾忌,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逐步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思维世界。如在组织学生深入研读赏析《春》时,用小黑板出示问题,如“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等,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发言。因学生知识阅历不同,个性各异,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有新奇或出格的回答。对此,教师应包容接纳之,如此则会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许多语文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言词汇的不确切性,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运用,具有明显的“模糊”色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语文教学中这种“模糊性”评价尊重了学生间的独特感受、不同的思想认识。
  二.以提问式布白,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灵活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是思的开始,恰当的甚至是巧妙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问要留有“余地”,于学生有疑问之处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则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美国教育家罗斯指出,教师提问学生时,要善于留出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开始回答之后直到老师或其他学生作出评判的这段时间。这两个时间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布白。恰当设计提问布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灵活性。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你能否联系当今实际, 以“先忧后乐”作为思维起点, 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论点呢?富有新意的不落俗套的提问引发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达到了扩展思维、开拓创新的目的, 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理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
  三.在感悟中布白,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给学生的体验感悟以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在感悟中使思维得到升华。
  可于矛盾处布白。如思考讨论《孔乙己》中充满矛盾的问题“孔乙己既穷为何穿长衫?既穿长衫为何站着喝酒”,使学生们明白这一笔浓缩了孔乙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初中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都很强,喜欢探究,给学生设置充满矛盾的情景,往往会激发他们去分析、探究,通过自我思考与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其思维走向深入。也可设悬念布白,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先讲一个故事:在宫廷舞会上,为献殷勤,一位小姐向童话大师安徒生请教她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安徒生的回答“皇帝的新装”,引得人们哄堂大笑。顺势提问:“安徒生的回答为什么使人大笑不止?‘皇帝的新装’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呢?”悬而未决的问题易挑逗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四.用比较法布白,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批判性
  比较显出事物的高低优劣,使个体在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的基础上,做到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比较使个体以挑剔的眼光,批判地吸收别人的思想和观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比较分析充裕的时间和一定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大胆而合理地对课文语句的思想观点提出异议,甚至对前人的一些总结性的意见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如在教学“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将“闹”字改成“浓”字,把“绿”字改成“到”或“吹”字,来体会这些词在形象描写上的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又使学生在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了满足和启迪。
  五.于想象处布白,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独创性
  当代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和个人发展问题专家,安东尼·罗宾斯说:“想像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语文教学中,于学生想象处布白,则会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人物,通过阅读、领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使其思维置于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思考并准确地求得结果,经过冷静缜密的思考,科学地分析,合理的选择,迅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彰显学生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如教学《山中访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猜猜,作者去拜访的是怎样一位朋友。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发表了各种看法后,教师再明确,作者去拜访的并不是人,而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布白,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又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给知识能力、经验阅历、个性特点各异的学生的联想、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驰骋想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布白艺术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不再视学生为被动接收的机器、硬灌强输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个性、能不断发展的富有灵性的个体。语文教学中,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兴趣、意愿与诉求为出发点,为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想象创设广阔天地,为他们“涵咏体悟”、“自悟”提供机会,布白而不“空白”,反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获得“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刚健.空白效应与布白教学[J].教育科学,1997,(3).
  [2]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张国东.布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与管理,2002,(19).
  [4]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吴银姑.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J].广东教育(教研),2007,(10).
  [7]陈晓松,赵书林.巧用“留白”艺术,优化语文教学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翁晔,女,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布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