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师生、生生、生本平等对话中演绎生成。热闹的课堂上有一种“活跃”的假象,出现不讲实效的“假对话”。笔者撰写本文对貌似“热闹的对话教学”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真实对话”、“巧用教学策略”、“构建生态课堂”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对话 文本 教学策略 生态课堂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民主平等的重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热闹”的课堂上,我们却要警惕教学中的“虚假对话”的泛滥。
一.对阅读教学中“对话”现状的反思
(一)“独白式”不是“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揣摩作品,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使阅读最接近审美的本质。
然而有些教师教学时已有预定的答案,却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对话,紧紧把持着课堂话语权,控制着“标准”和“真理”,这种“独白式”对话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缺乏对学生意见的充分尊重,不是真正的“对话”。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循规蹈矩,不敢创新。
(二)“热闹”不等于“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精妙课堂对话总是被引人入胜的主问题所牵引,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但有些教师只进行了形式上的组织,在组织“对话”中却少了“主问题引导”设计,以致让“对话”成了“闹剧”,文本之美、语言之美就这样遗憾地擦肩而过,更不用说实现学生与文本真实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以文本作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思维美的流淌。
(三)“生成”中“对话”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不断生成的,阅读应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优秀的老师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原,是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
二.巧用教学策略,构设“生态”课堂
(一)打破“常规”,注重“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做的是摒除陈旧的常规“教学程序”,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鼓励要有创见,尽可能达成个性的“真实对话”。
比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在熟读的前提下,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之后,让学生谈谈造成孔乙己的死的元凶。
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的“创见”,听听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生1:我认为害死孔乙己的罪魁祸首是他自己,他明明可以通过劳动养活自己,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抄过书来换碗饭吃,可他却好吃懒做,不愿劳动。
生2:我觉得造成孔乙己的死是因为他周围的人,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可是掌柜还要逼债,“短衣帮”也没人同情他,却仍嘲笑他。所以是他周围的人把孔乙己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生3:我觉得是因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以孔乙己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硬摆读书人架子,鄙视劳动。
……
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自己的“深刻的领会”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样的对话,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师生的,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学生会挥洒天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思想。
(二)巧设“问题”,激活“思维”
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常处于浅层的接触,作为教师,应助学生完成更深层面的“对话”。常用的方法是以问题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时,学生就开始进入另一深层次的“对话”。例如笔者在教学《老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是附带送冰、送先生上医院还是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作者都是付了钱的,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并为此而感到“愧怍”?
生1: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将节省下来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是不求回报的,这种真挚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对作者而言,是“多吃多占”。
生2:当时是文革时期,杨绛夫妇是被批判的对象,作为“工农阶层”的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是勇敢的。但作者将这一切量化为钱,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生3: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出文章写作意图不仅是对老王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
笔者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渐渐引向深入,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老王品质的分析上,而且“走进杨绛”,分析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灵魂的反思。
(三)生“疑”回视,读出“智慧”
与文本对话,读者要把自己放进去,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另外,读者还要跳出文本,审视作品,理性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以读出“自己”。并敢于对作品本身提出独到的见解,善于质疑,培养问题意识,由作品生发开去,引发对当代社会、周围人世的思考。获得更为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读出智慧”。
阅读《祝福》,在普遍认同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这一主题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祥林嫂不会死,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祥林嫂应该从一而终,而她的婆婆为维护门第名誉应该是最支持她的人。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她的婆婆把她从鲁四老爷家抢走卖到贺家坳的事情发生,而祥林嫂也可以打工挣钱回报婆婆……
这样的解读,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挣脱了“功利阅读”的枷锁,显得很为真实,学生因思考而“生疑”而“回视”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过程,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生疑”回视,教师是要多多倡导的,当然也要适时作好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阅读行为是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阅读即是通过文本建立与作者与人物的精神联系。”真切体味文本的韵味是建立与作者与人物的精神联系的途径之一。体味文本要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读”“品”“析”“赏”等对话的方法,去体味作者的情。这在诗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诗歌思想丰富,感情深沉。如不作思考只作浅表“对话”,则发现不了意蕴。笔者在教授杜牧的《泊秦淮》采用先读后悟再引领的方法点拨学生的思维。学生初读此诗时,觉得此诗语言平易畅达,文字浅显易懂。在不作深入的解读的情景下就简单认为: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卖唱歌女的讽刺。
这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做到“有意定睛”于一些典型细节。注意此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细节,秦淮河上烟月迷蒙,这一环境描写,暗示了杜牧生活的年代,当时唐帝国内乱外患严重,人民生活悲惨,而统治阶级却不顾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疾苦,终日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通过老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及学生对“烟笼寒水月笼沙”细节的品味,学生就会知道,作者并非讽刺歌女而是在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作者对唐王朝将重蹈南朝亡国的覆辙的隐忧。
品读细节,我们就会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达成“灵魂和精神的对话”,感受文本意蕴,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当然语文课堂对话阅读教学的策略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要因课、因时、因人而异,恰到好处灵活地运用。
三.结语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异化”很严重,本来属于“人”活动的语文学习,在应试教育的中演变为压抑和控制人的外在力量。而新课程改革以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重心。对话中阅读,是一种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拥有创造意识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有独到的体验,有批判,有创新,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对话”,真正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此意义上,“对话”教学成了许多有志教师的选择。在此我想呼吁的是:摒除形式,让真实“对话”、“生态”课堂、和谐教学成为常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完成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全新过程。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
②《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倪文锦 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③《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盛严宏,教师,现居浙江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