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朗读教学只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展开想象思维铺路搭桥,不断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教师应尽可能从训练形式与方法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有效。
关键词:阅读误区 对策 方法
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的确,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作者都有让读者展开联想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着力之处。让学生填充这些空间,常常能获得高效益的想象思维训练。语文朗读教学也一样,教师只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展开想象思维铺路搭桥,不断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都让人交口称赞,但我们是否也为学生想想?在教师范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皆备,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话,这堂课就算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怎称得上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此,这样的朗读教学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很多同行们在呼吁语文课堂教学不要“以讲代读,摈弃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在朗读教学时,应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二.走出误区,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针对上述失误,我决定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朗读。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我的朗读教学。上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结合新课程提倡的“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熟、读情、读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为此,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又是诱导,又是激发,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真正达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的境界。
1、个性化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中有一点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即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这就需要创设个性化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没有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没有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朗读。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去感受。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把读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没有录音,没有范读,但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有的还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四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我一反传统的那种“请同学们带着怎样的语气或者说同学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读”,“我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让学生模仿妻子、妾和客人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这三人的话,并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讨论、练读,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读的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各自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有的说,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也不容怀疑;有的说,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拘谨;还有的说,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逢迎,口气较平淡,有点客气。
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体会了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从中体现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妻子是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从而达到了情感的陶冶,也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我也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2、情感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初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可见,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而“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 因此,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抵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与升华,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想象又能激发情感。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可见,朗读时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何等重要。
3、情境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可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失去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
我在教学生朗读《乡愁》时,配上舒缓、深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读、挑战读,让学生体味诗意,徜徉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在读中培养想象力,提升思维。
4、表演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表演性朗读也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给学生适当的自由,亲自体味才能深刻领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公输》时,让学生们三人一组,自选角色分别扮演墨子、公输般、楚王,并想象当时的情境,揣摩人物的性格,互读之后上讲台表演。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表演得也栩栩如生:将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逼真地演绎出来,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再现了墨子的足智多谋,公输的阴险狡诈等。通过分角色朗读,他们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锻炼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读起课文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了。
加强朗读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朗读训练,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呼吁我的同行们:在朗读教学时,切勿忘记给我们的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这片畅想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杨丹阳,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