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轮先生的《回望编辑生涯》一书2010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从事编辑工作三十余年,曾先后创办过《教学通讯》、《中学生学习报》,筹办过《语文知识》,并编辑《传奇文学选刊》长达十三年,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编辑理念。本书虽不是一本系统的编辑学理论读物,但读起来亲切可感,这些编辑经验、体会和众多具体案例的剖析,就如同粒粒珍珠串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点滴的记录,显示出一位资深编辑人全身心投入、默默奉献,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从办刊到为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编辑的执着追求和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
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邢先生在工作实践中十分留心,点点滴滴地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书中这些鲜活亲切的案例,使作品内容真实饱满,读起来具体可感。在《传奇文学选刊》编选过程中,既重视相关篇目作者的创作体会,又有一些经典作品梗概及精彩片断的介绍。如《第一高度》中侧重介绍冯骥才创作《三寸金莲》和《神鞭》的动机和理念;《此曲只应天上有》则偏重展现蒋子龙的传奇作品《长发男儿》的艺术力量,同时又延展开来,向读者介绍了本剧的主人公裴艳玲的经历。
在《教学通讯》的编辑过程中,重视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从而对编辑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贴近实际的专业指导。其中,如何创办《教学通讯》等教辅刊物的经验,可供语文教学和教辅刊物的编辑参考,对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找准切入点,进行刊物的定位和栏目的设置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结缘苏州大学》一文谈到为了便于开展对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讨论,和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联合开办了“语文教学论丛”专栏,邀请全国的优秀教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案,既使讨论深入展开,又对教师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而其中名师名家对作品的解析,课本中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一线名师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等记录,对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取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编辑既要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又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十年“文革”结束不久,面对人们无书可读、无刊物可看、文化饥渴的现实,作者就心无余悸、敢为人先,敏锐地把握机遇,创办的一份旨在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刊物《教学通讯》,在中原大地诞生了。它像一声报春的号角,奏响了广大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业务研究的先声。刊物一出,开局喜人,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以及关于如何办好刊物的建议、书信纷至沓来。《教学通讯》的创办,可谓适逢其时,应运而生,从中也看出了办刊者的远见卓识。
编辑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心血、长期的辛劳的创造性劳动。邢先生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为了办好报刊,真正做到了肯吃苦、广交游。他放开眼界,立足全省,面向全国,带领编辑部同仁走南闯北,广泛物色作者,甚至多次登门拜访作者,殷情组稿,真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仅《传奇文学选刊》创办十年,就组到了六百多位著名作家的八百多篇作品。正是有了众多高质量的稿件,才将刊物办得风生水起,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刊物创办初期在条件差、资源缺、人手少的情况下,编辑不仅要编好稿,还要跑印刷、跑发行,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刊物的时限和质量。如八十年代纸张供应困难,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购买到高质量的纸张,编辑部同志早出晚归到纸厂排队拉纸,每天顶着星星出发,戴着月亮回来,虽然十分辛苦,但是大家毫无怨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作者几十年凭着一股闯劲,狠下苦功,才跑出一片天地,办出了“高尚、高格、高标”的刊物。其精神可敬,办刊精神可学。尤为可喜的是,作者善于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说明抽象的道理,书中既没有空泛的议论,也没有枯燥的说教。亲切实用的“经验总结”,却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启示和更直接的指导,这正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
张静,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