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13

[ 彭菲 文选 ]   

从外语磨蚀看大学英语教与学

◇ 彭菲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大学生在正式英语学习结束之后便减少甚至停止使用英语,导致他们英语能力减退,出现了严重的外语磨蚀现象,极大地浪费了学生的个人努力和国家的教学资源。本文分析了外语磨蚀的原因,为避免学生英语能力流失、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外语磨蚀 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
  
  语言磨蚀,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倪传斌、严俊荣,2006)。自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大会”后,语言磨蚀被证实确立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随后相关研究在国外如火如荼地展开,造就了一批成绩卓著的学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磨蚀理论框架。
  Van Els(1986)把语言磨蚀分为四类:母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如老人的语言能力丧失;二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如移民的母语退化;母语环境中的二语磨蚀,如二语学习者由于长时间不再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产生的语蚀;二语环境中的二语磨蚀,如老年移民的二语磨蚀。其中第三类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讨论,我国对英语教学投入巨大,英语课从小学开始设置,直至大学二年级。然而,正式的英语学习一旦结束,学生语言输入量降低且缺乏与外语接触的环境,学到的知识很快会产生磨蚀,收效甚微,巨大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个人投入被浪费。如何改进英语教学,较好的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引发了我国学者的关注。蔡寒松、周榕(2004)对语言磨蚀研究作了系统的综述;倪传斌、延俊荣(2006)分析了影响外语磨蚀的相关因素;胡敏(2009)、王海滢(2009)、赵丹(2009)、刘巍(2010)等人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语言态度、学习策略、习得方式和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
  一.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
  倪传斌(2009)对704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决策树模型分析和传统单因素分析,探明了影响外语磨蚀的八大因素:
  磨蚀前的外语水平
  Godsall-Myers(1981)发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和速度呈负相关。磨蚀前外语水平越高的学习者,其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越低;相反地,磨蚀前外语水平越低的学习者,其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越高。而区分外语水平的分界线被称为“关键阈值”(Neisser,1984)。外语水平在关键阈值之上的学习者,其外语能力更容易保持;而未达到阈值的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则极易受到磨蚀。
  受蚀时间
  Bahrick(1984)对773名西班牙语的外语学习者进行了时间跨度为50年的外语磨蚀研究,发现语言磨蚀的过程呈现“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在停止使用或接触外语的前几年,阅读、词汇、短语、语法等外语能力受到大量磨蚀;而磨蚀后的外语能力在之后的二十余年内基本保持了下来,磨蚀程度十分平缓;几十年的平缓期过后外语磨蚀再度加快。
  与受蚀语的接触
  与外语的接触量、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对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有非常大的影响。Edwards(1977)对加拿大公务员的调查证明:与受蚀语接触越频繁,语言磨蚀程度越低;与受蚀语接触越少,语言磨蚀程度就越高。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状态;二是人工干预状态,政策的干预、学习者参加英语培训班等属于人工干预。两种接触方式都能够大大减缓外语磨蚀的程度和速度。
  年龄
  儿童与成人的语言磨蚀情况不同,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不相同。Hansen(1980)对美国几名学龄前儿童和成人的北印度—乌尔都语磨蚀的纵深研究表明,儿童的外语磨蚀比成年人快。而Olshtain(1989)发现,5-7岁的儿童其磨蚀速度比8-14岁的儿童快。因而在儿童之间,年幼学习者的外语磨蚀比年长学习者快。
  外语习得方式
  外语学习者习得外语的方式不同,其语言磨蚀情况也不同。Nagasawa(1999)证明通过课堂形式学习外语的学习者比自然习得外语的学习者语言能力更耐磨蚀;Hansen(1999)认为在外语课堂上,明示式教学比浸泡式教学或直接法更耐磨蚀;此外,Hansen(1999)分析得出强调听、读等接受性技能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语言能力比强调说、写等产出性技能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语言更耐磨蚀;外语学习强度大的学习者比强度小的学习者的外运能力更耐磨蚀。
  社会情感因素
  除了学习者的智力差异等个体差异之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语言态度,心理因素等社会情感因素的差异也是造成语言磨蚀差异的重要原因。Shewell(1999)通过路径分析法分析社会情感因素对语言磨蚀的影响,证明持消极语言态度的学习者,与持积极语言态度的学习者相比,其语言能力更容易磨蚀。强动机的语言学习者,与弱动机的语言学习者相比,其语言能力更容易磨蚀。
  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与外语磨蚀的关系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Hansen(2001)曾对日、汉、韩语等不同书写系统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被试的读写能力与外语磨蚀的程度成反比。Kopke(2003)发现:年龄小于8-9岁的儿童语言磨蚀程度非常大,而大于8-9岁的儿童的语言磨蚀速度和磨蚀程度明显下降。8-9岁正是儿童掌握读写的关键时期。
  性别
  少数研究者如于中根(2010)等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外语磨蚀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快速阅读和写作的切题性、连贯性以及清楚性的外语磨蚀程度明显高于男性。然而具体原因尚未探明。
  二.对我国英语教与学的启示
  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够通过对外语磨蚀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意的控制和调整相关策略,相信把学生的外语磨蚀量控制到最小,外语水平的保持扩大到最大并不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外语磨蚀原因的研究对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等均有一些启示。
  对教育部门的启示
  我国教育部门应尽快确定英语学习的阈值水平。学习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若能达到“关键阈值”将会有效地避免外语磨蚀的产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已经确定了关键阈值的范围为S2/R2和S3/R3之间(S为说、R为读,根据美国政府界定工作人员外语能力的标准)。除此之外,FSI量表上的Level3和ACTFL量表上的2+也被证实是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我国教育部门可以参照美国的阈值标准,结合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尽快确定适用于我国学生的英语磨蚀关键阈值,并且根据阈值范围设计教学大纲。关键阈值的确定对我国外语学习者外语能力的保持以及外语教学的改革有指导意义。
  对学校和教师的启示
  学校应多为学生创造接触英语的机会。在英语课堂结束后,我国大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对英语能力的保持极为不利。除了与英语的自然接触,学校和社会应该人工干预,尽量多的创造学生与英语接触的机会。多组织各种形式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外国文化多接触,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大有用处,从而减缓英语磨蚀。
  英语教师应正确有效地组织英语教学。外语习得方式会对外语磨蚀产生影响,英语教师应组织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英语。重视系统的英语课堂学习;加大外语教学的强度,加大外语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输入量,提高英语知识的抗磨蚀度。同时,较高的读写能力对于避免外语磨蚀十分有效。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读写能力,鼓励英语学习者多读多写,避免眼高手低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大量进行写作练习,进一步减缓英语磨蚀的产生。
  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学生,要顾及学生的自尊,避免课堂焦虑的产生,培养学生积极的语言态度,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保持英语能力。
  对学生个人的启示
  学生个人应重视英语的再学习。与外语磨蚀“前快——中慢——后快”的磨蚀趋势相符,我国大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正式的英语学习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主动学习英语,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英语知识几乎消失殆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继续,中国大学生应看到学习英语的长远益处,根据“前-中-后”的不同磨蚀阶段,主动强化复习。通过英语的再学习,趋于磨蚀的知识被再次激活,速度快、效果好。
  三.结语
  语言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语言磨蚀是不可避免的。有语言习得就必然有语言磨蚀(Olshtain,1989)。因此,为了把语言磨蚀的对语言习得的损耗降到最低,社会应该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外语接触机会;教师应该系统地规划外语课程,协调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者自身要意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主动复习,共同努力使我国的英语教育朝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2] Van Els,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6).
  [3]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4]于中根.外语能力磨蚀的性别差异初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
  [5]Olshtain E,1989.Is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eversa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SLA 11,(1989)
  
  彭菲,女,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从外语磨蚀看大学英语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