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06

[ 张所帅 文选 ]   

如何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心间

◇ 张所帅

  内容摘要: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需要学习和继承,又需要发扬和创新。经典在语文学科中具体表现为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经典的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经典 经典选择 思考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文明和传播文化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一种与文化对话的活动”[1]。走进经典,从宏观上着眼,这是继承、发展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从微观上看,“有助于学生涵养文化精神,丰富文化涵养,增长文化智慧,建构自我的文化情感和心灵世界”[2],意义可谓深远而重大。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来落实,而这一切最终要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定篇”,即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达成。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语文教学丢掉了“魂”,只剩下干巴巴的“骨架”,不仅背离了语文的本义,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摒弃了这种片面的观念和做法,在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前提下,加强了人文性,力图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反映在学习内容上,就是各版本语文教科书均调整了选文的篇目,增加了经典作品的数量,比如苏教版国标语文教科书(实验本)7~9年级六册书课文总篇数299篇,各类文学作品220篇,约占73.5%。[3]同时各种语文读本也相继出版,如于漪老师主编的《走进经典·初中文化读本》六册,徐中玉老师主编的《新课标文言读本》小学、初中、高中三卷,还有王尚文老师主编的《现代语文初中读本》六册等等。这一可喜的改观在带给我们欣慰之余,也引发我们对如何走进经典的深入思考。如何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间,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涉及到内容的选定、呈现方式的优化、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评价的反馈等四个方面,下面仅从语文教科书的范畴对以上四个方面给予阐述。
  走进经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典作品的选择问题。哪些文学作品堪称经典,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怎么办?我觉得这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来召集全国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商定,最终以课程内容或课程标准的形式做出统一说明并给予明确。正如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所言:“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小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4]经典篇目一经确定便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相当于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定篇”,“是语文科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篇目”,[5]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必须把它作为基本的内容,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教材化。当然,所选的篇目不仅要有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还要包括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不光要有传统的名篇,还要有现在的佳作,各个时期,各种文体,尽量面面俱到,在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开阔生活视野之余,也可以让他们从文学的角度对人类的文化和人生的意义有所了解,感悟。需要说明的是,经典作品的强制性和统一性与新课改提倡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弹性并不冲突,两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标的权威性和灵活性。
  经典作品的篇目选定好了,如何编排和呈现经典文学作品是走进经典的关键一环。国外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并纳入考试的范围,而不编进语文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编进语文教材。”[6]这与我们当下语文教材处理经典作品的做法基本一致,具体来说:对一些篇幅较短的单篇经典佳作,比如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春》、《绿》等,语文教材直接把它们编入阅读系统中;一些大部头的名著章节,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教材编写者也像单篇作品一样,直接把它们编入阅读系统中;另外就是课改背景下各版本语文实验教科书或在单元后、或在每册书后编设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或“名著导读”板块,向学生推荐、介绍有关经典的文学作品著作。因为语文教科书的容量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所以被确定的经典作品不可能全部纳入到语文教科书里,只能从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篇章编入教材,其它经典文学作品的篇目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有所推荐和建议,“但无论是放在课内还是放在课外进行,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不是可放可收,可有可无的。”[7]需要提醒的是:每册教科书在推荐和介绍经典名著时应尽量与阅读系统中节选的名著章节相对应,比如这一册的阅读篇目中有《西游记》的部分章节,在本册的名著推荐或导读中就把《西游记》作为介绍的内容,这样可以形成一种从点到面的呼应,提高学习的效果;还有就是教材的编写者要对本套教材的编写构思、教学计划、时间安排有一个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对未纳入课本中的经典作品如何呈现和处理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和具体可行的思路,确保经典作品的学习特别是课外的学习不流于形式。
  学习经典作品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该只是了解和欣赏”。“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这是经典作品教学的基本定位。过去我们在教授名家名篇时,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和思想内容的释义、概括,所谓的掌握也不过是背诵全文,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作者的心灵,达不到“定篇”的应有之义。而要想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经典作品,教材和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尽可能列出、提供与选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包括书籍、图表、幻灯片、录像等等,例如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阅读史等等,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对经典选文的阐释,既不是学生个人的“感知”,也不是教师的“理解”,也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把握”,“而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8]一篇经典课文或一部经典作品,究竟学习哪些内容,学到什么深度和广度,要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浸入这些作品,并按权威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内容加以内化,“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阅读情趣如何,每个学生都应按同样的要求学习它、掌握它”。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权威的指示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确定,疑难词句和全文主旨的阐述上,这里并不否定学生阅读学习时的话语权以及对作品的独特体验。
  为了确保经典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经典作品的学习落到实处,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需要考试评价机制来给予正确引导。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考察时,既要克服过去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又要达到准确掌握学生阅读学习情况的目的,把考核的重点放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上。放眼对整个基础教育起风向标作用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经典作品考核的题目主要体现在优秀诗文的默写上,分值不过5~6分,很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上再没有相关的考核内容了,而中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做得要更进一步,很多地方的中考语文试题除了优秀诗文的默写试题之外,另有“名著阅读”一项,但分值也不过3~4分,考核的内容也不过是人物分析、情节概括,很少在作品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也很难区分学生究竟阅读了作品没有,读透、读懂了作品没有。因此如何有效地考核评价经典作品的阅读效果,还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大胆的探索。
  在图书出版业发达的今天,阅读经典名篇佳作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使学生真正走进经典,让经典作品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灵又不是仅靠多出几本书就能容易解决的,它包括经典课程内容的确定,呈现方式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跟进以及评价机制的引导。可见走进经典,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注释:
  [1][2]陈秀春《语文学习:与文化对话的活动》语文建设,2004年第11期
  [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培训手册,第6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印刷
  [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8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5][6][7][8]参见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7章第1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张所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如何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