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73

[ 所福亮 文选 ]   

看物性判断对比和衬托

◇ 所福亮

  对比和衬托是课本中常用的手法,如何区分这两种手法确实是个难题。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既讲了纳谏之利,又讲了止谤之害,纳谏和止谤是人处理问题的两种方法。不分主次,性质相同,所以是对比。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天鹅的洁白和湖水的明净,是两种事物两种性质,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核心手法是衬托。
  可见,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构成对比关系,性质不同的对象构成衬托关系。这就是对比和衬托的根本区别。
  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所讲的:“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就是性质相同;“乙事物和甲事物”就是性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方面或不同情感。
  第一、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这个句子中用了衬托而不是对比。因为尽管古人和“你们”都在学习,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显然是不同的,作者对古人学习的精神是肯定的,对古人的理想是不完全肯定的,而对“你们”则两者都肯定。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句中的“烟头的红火光”很小,在阳光下不显眼,此时能看见说明森林很阴暗,“烟头”与“森林”是完全不同的两事物,这就是“反衬”。
  在具体的诗文中会出现两种特殊情况。
  第一,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里描写的天气、风、天色、荒村,是作者看到的外世界,与作者的内心世界性质不同,所以是衬托,即以故乡的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中描写了春日花开鸟鸣的美好的外世界,与诗人因战乱而伤感的内心世界形成衬托,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
  第二,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
  马与林性质不同,马蹄溅起的水声和密林的幽静性质相反,从时空大小来判断,树林大,声音小,衬托一般适用大者为主的原则,所以是以水声衬托密林的幽静,而不是以密林的幽静衬托水声。
  第二、对比分成反对和正对。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例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两个分句都在讲人,性质相同。高尚的人和卑贱的人相比较而存在,是对比关系。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里边用了比喻,把诬蔑者比喻成苍蝇,战士和反动派都是人,性质相同,是对比关系。
  两相对比,事物的性质相同,但价值取向相对,就是反对。
  正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例如:
  ①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这里表述的主体是“蜜蜂”,它既渺小,又高尚。形成对比关系。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里隐含着一个比喻,“情如水”,只有看到这个比喻的存在才能确定这是对比。桃花潭水很深,我的情也深,特点相同,只是有点差距,“不及”罢了。形成正比。
  对比和衬托是常用的手法,不能其混淆,只要注意语境中的事物之间的性质异同,就可以判断是对比还是衬托。
  
  所福亮,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看物性判断对比和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