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氛围
创新思维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师授生受,师云生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异想天开,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讲究民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个人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替代呆板机械的课堂组织模式,让课堂焕发生机。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围绕学习要求独立学习,自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摘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表意见,让同伴评议,然后组与组间交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争议, 肯定创造性的提问。
二.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十年来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各省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8年江西卷的“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等。
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想象作文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想象训练。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我曾让学生以“别里科夫别传”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多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这样设计情节:别里科夫参加新年宴会,他的杯子一直是满的,而且一直是第一杯——他怕喝酒之后会有失体统。他还“教育”他的同事不要怎样怎样。文章最后颇有韵味地说道:“他拿起雨伞——他的至爱——走了出去,我们顿时体会到了新年的快乐,但似乎某种不祥也悄然袭来……”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打破教材文本限制,开阔培养创新素质的领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语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
得到知识、养成习惯,必须凭借教材,但“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叶圣陶)。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新鲜的课外语文素材,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这些素材,课堂内的训练就会成“流水无源,燃火无薪”。因此,课外阅读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为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与质量,我们学校开设了阅读课,并通过做摘抄、写心得,开展相关的主题语文活动来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很多学生每学年阅读量多达150万字,很多学生涉猎甚至品评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还有很多同学自己编辑了图文并茂、风格各异、内容充实、令人爱不释手的文摘集,甚至还形成了系列。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文鉴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包括创新素质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
电视、电影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世人皆知的。其直观可感、传播迅捷、视野广阔、信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无疑是传统语文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开设收视课为学生们找到一套可以同时共享而又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外读物,同学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创新素质也得以提高。
从实践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适时抓住教学中的点滴契机,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学习。
邸丽媛,李世袭,教师,现居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