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20

[ 刘英 文选 ]   

语文课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 刘英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因其特殊的学科属性,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催发剂与兴奋剂,更重要的是这些“兴奋剂”的作用能蔓延到其他学科,为专业知识的领会、技能的掌握提供动力。
  关键词:潜移默化 打造 催化剂 工具
  
  有这样一个故事,张三和李四共同品尝一道炒菜,都认为这菜很香。张三认为炒菜时放了油,油香;李四认为没有盐放再多的油它也不会香,还是盐香。两人争论不休。最后他们请县官做决断。县官命人做这样两道菜,一道放盐一道不放盐,他亲自品尝。结果县官一拍惊堂木:“盐香,李四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盐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其实就是一道大众菜,在这其中语文课就扮演着盐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卫校生源决定了语文课的重要
  众所周知,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一样,卫校生源越来越不如以前了,在校生也越来越难管理。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很多人上卫校是无奈之举。十五六岁的孩子在被各个高中淘汰,进入社会工作又为时尚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中专。而这个时候他们知识水平,心智水平都还很底。不少学生听则不得要领,不明主旨;说则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读则不晓句读,不解语义;写则白字连篇,语句不通。尽管他们要掌握的是专业技术,但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思想体系的形成,他们仍离不开听、说、读、写。正是因为这些现状才更迫切需要他们学好语文,否则一个连话都说不明白,汉字都没法正确运用的人怎能成为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呢?
  二.人文修养离不开语文
  我们经常说医务工作者要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仅有娴熟的技术远远不够,最起码的要求是职业道德,即尊重病人,对病人负责。语文课在培养有健全人格、爱岗敬业意识的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说教是空洞的,语文教材就是通过优秀作品感染读者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感悟亲情、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谐等。它们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不管是接受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还是研究性阅读都能给人以启迪。这些教材的设计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供了多元的服务。有人文修养的人必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人文教育形影相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语文课在潜移默化地“打造”人。
  三.职业对象决定了必须要学好语文
  卫校毕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患者,不是一堆待修的机械。好的医务工作者可以帮病人减少生理上的困扰,更能从心理上减轻病人的压力。尤其是护士跟患者打交道的时间最多,交流也就最多,他们的一句话可能会让患者看到生的希望,也可能让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现行教材,充分体现出卫生专业服务的特点,更注重实际。它不光提供了阅读欣赏,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与卫生职业有关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比如口语交际中的卫生宣教、答询都是卫生职业中每时每刻都会用的。俗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单向表达、双向沟通、和多向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锻炼。还有,书面表达课中的实用写作,如应聘信、调查报告、告启类文书、计划总结等更是卫生职业中必须掌握的文字基本功。这些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学好语文课就等于掌握了涉及卫生职业的语言工具。
  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呢?
  首先,教师对本学科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课堂热情。在人的所有的社会活动中,热情是关系行为结果的主要因素。而在一个学校中,一个自认为本学科无关紧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有热情吗?答案是肯定不会。所以语文课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他是否有足够的课堂热情。如果你觉得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你就会努力去做好,热情也就随之而来。
  课堂上,没有热情的老师说话会泛泛而谈,没有抑扬顿挫,一个腔调,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沉闷,更不会有感染力。学生很快就会被老师的这种状态所感染,也就不能积极地与教师配合。最终这节课就变成了一节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应的课。相反,教师的激情、适时的鼓励、对学生的高期望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带来灵感。例如“你说得真精彩!”“很好,做得相当不错,看看接下来你们还能走到多远。”“ 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等,这些言语虽然简单,对学生而言却如一支支兴奋剂,尤其是对那些精神不集中、爱做自己的事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兴奋剂”的作用能蔓延到其他学科,为卫生专业知识的领会、技能的掌握提供动力。
  对语文课有足够认识,是产生热情的源泉,教师有热情就会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于是语文课独特的影响力就会惠及其他专业学科。
  其次,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是备好课。教师们交流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老师松一尺,学生松一丈。备课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础的工作,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课堂教学无从谈起。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探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体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力求使学生专业素质的内涵得到拓宽。
  最后,对教材要有所选择,结合实际。
  1、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强调“宽口径,重实用”的思路,强化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性地接受,理性地理解。例如教材中李敖翻译的《Danny Boy(墓中人语)》,这首爱尔兰民谣是在自读课文中出现的,但很多同学读到时都能产生共鸣。诗中父亲告诉即将去战场的儿子,当你下次回来的时候,我大概已躺在坟里,就像整个夏天的过去,花朵的凋零,就像你现在要走,我不能挽留。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种天人永隔的想象,很容易抓住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最易被拨动的琴弦。情感教育是卫生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样一首感染力非常强的诗,不妨把它当作精读课文来讲,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情感教育得到升华。所以自读课文一样可以作为必学课文来对待。
  2、充分融进社会生活,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学习事物文书“调查报告”的写法时,为增加学生的兴趣,以“本校学生上网情况”为主题先进行实际调查,再按调查报告的要求完成这次练习。这样学生很愿意去了解自己同龄人的上网情况,说起上网,他们有很多愿意去主动了解的情况,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去实际调查不再是被迫的了,于是把掌握第一手资料变被动为主动,枯燥的调查报告也就好写了。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人以渔,它更是整合各个学科的催化剂。上好语文课就等于为学生找到了学好其他课程的切入点。
  
  刘英杰,河北衡水卫生学校讲师。
  

语文课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