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43

[ 许俊凌 文选 ]   

把课堂还给学生

◇ 许俊凌

  把课堂还给学生,扶正他们在课堂中的位置,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就语文教学来看,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掌握知识,提高素养。
  一.合作搭建课堂教学框架
  不同的阅读文本,需不同的课堂教学框架,就具体的文章来说,学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来学,就是课堂教学框架,这副框架完全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搭建,那搭建者自然也应是学生为主。教师通过帮衬和引导,对预习这一环节的刷新。
  新课讲解前,学生可围绕文章的内容、写法等进行充分预习,参与自主体验,及时发现和交流问题,并筛选确定重点问题,而最主要的是师生要对此相互协作,做到以下两点:
  1、共立学习目标
  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做到以前不能做的事。以往,这项工作由教师依据大纲操办,由实践可知,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因为这只是外推力,而非内驱力,因而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发挥。更有甚者,少数同学会持消极态度。许多心理现象证明:自定的目标其产生的主动性和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要明显高于被动制定的。据此,师生若能依据预习共同捕捉学习目标的信息,那效果不是会更好?正如学生所说的:“这是我自己定的目标,完不成难为情。”这句话朴素地揭示了学习规律。
  2、共求实现途径
  目标制定后,应趁热打铁,师生共同商讨该如何完成目标,这里教师是诱导者,是为学生“背行囊”的服务者,为学生加油鼓劲的拉拉队员,是铺路架桥的先锋队员。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完成目标会遇到哪些问题,向目标奋斗的路该怎么走,有几条,走哪一条最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点拨,为之加油;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要为之引导;当学生有创新精神时,教师要为之喝彩。通过这些有序互动,营造了协作探索的气氛,明确了学习动向,还确定了学生主角的地位,当课堂序幕拉开,每位学生都会踊跃投入到他们参与策划的课堂学习中,这正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自主掀开课堂序幕
  导入是语文课的起始部分。把导入权还给学生,当然,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教师要真正发挥它的课堂功能的话,还需对导入语的要求、特点与方式作悉心指导。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要有引向性,要富启发性、抒情性、思想性,更要讲究新颖和文采。但是导入语内容要受教材限制,要依据学习内容与目标而定,不能任意发挥,更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大致说来有:联系生活式、忆苦思甜式、人物展示式、环境介绍式、前后贯通式、思想动员式、直观形象式、质疑辩证式等。除此外,还要定时安排不同学生参与,以保证全体学生多次参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学生面临这种别出心裁的任务,由接受者一下跃升为施教者,自然兴奋不已,都想使出浑身解数,但为了能顺利过关,一鸣惊人,他们在课前能自主潜心钻研教材,分析思索,主动探究。
  三.共同竞争课堂阵地
  当导入的前奏敲响,研究性主体阅读就成了主旋律,课堂也就变成了学生的竞争场地。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这出戏才能演“活”。
  在具体阅读研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体验,在文章信息载体中去畅想,去独立探究,去质疑问难。因不同的主体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迥然不同,有的看似无疑却生疑;有的看似平常却蕴含价值,有的看似明确却让人争论不休。面对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应迅速消化、整理,但不能为追求课堂表面的井然有序而一手包办,而应排除顾虑并撑开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自主去思辩去解决。尤其对于一些答案不确定的问题,更要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潜能尽情发挥,有些学生能标新立异,不迷信书本,具有批判精神。教师既要及时肯定,又要因势利导去鼓励学生去求异,去“百家争鸣”,去擦出创新思维火花,去竞相展现自我。当然在学生争辩时,要随时寻找引向课文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的契机,从而水到渠成地帮助他们完成阅读学习。
  在愉快的气氛中去竞争、在和谐的情境中去探讨,学生的想法和兴趣得到了尊重,主体意识得到承认与肯定,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许俊凌,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