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迷失的少女》描写了爱尔维娜小姐从一个衰败冷漠的社会和陈腐呆板的家庭环境中摆脱出来的历程。爱尔维娜的选择,别人也许觉得是行为上的迷失和道德上的堕落,而实际上,劳伦斯所要表达的是由“伪文明”向自然本能回归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迷失 回归 文明 自然 爱尔维娜
《迷失的少女》出版后第二年,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詹姆斯·泰勒·布莱克奖,这是劳伦斯一生中唯一获得的官方认可,它表明劳伦斯的这部小说在当时受到了官方与民间的普遍认同。这部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爱尔维娜的几段感情经历以及她在感情上所做出的选择,表现出爱尔维娜内心的“迷失”与“回归”。
爱尔维娜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她的父亲是落魄的商人,母亲去世了。她的精神生活由家庭教师弗罗斯特小姐来负责,日常生活则女管家平内加小姐来照顾。在爱尔维娜生活的前23年里,她在弗罗斯特小姐的精心培育下,是一个文明社会标准的淑女。但是她似乎也并不安于去维持人们心目中的小姐形象,当然更不愿意就那样同弗罗斯特小姐和平内加小姐一起步入老处女的行列。
在爱尔维娜所生活的沃德豪斯地区里,人们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改变生活。他们宁愿去看电影而不愿看戏剧,因为看戏剧需要他们去思考。人们的见解被所谓的文明束缚,他们从来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内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爱尔维娜小姐在当地人的眼中,就应该是一个循规蹈矩,有上流社会教养的女子。而爱尔维娜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偶尔会神经质的欢闹一阵子,夹杂着半是犹豫半是嘲弄的奇怪情调。连她最亲近的家庭教师也会感到她那样不可思议。她喜欢上格雷厄姆是因为她沉迷于他所带给他的异域环境的极度的兴奋。格雷厄姆身上那种当地人身上从来没有过的气息,在她的心里掀起了涟漪。她开始对身边这种单调无奇、平庸凡俗的生活感到厌烦。“如今,生命之屋已经掏空,她已经把所有的情感家具统统扔出窗外,这生命之屋,女人永恒的归宿,空空荡荡,形同坟冢。对此,我们那些被生命遗弃的女人又该怎么办呢?”①劳伦斯的这段话用在爱尔维娜小姐前23年的生活上再合适不过了。她想要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一种追求内心的真正和谐的生活。
劳伦斯在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给朋友加尼特写过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内心世界对当今的需求做出了一种回答,对英国人民一种真实、深沉的需求做出了的回答——不是对他们的幻想的回答,而是对他们的需要的回答。”此时的爱尔维娜对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开始寻求一个答案。文明的教养和自然的本能在她的身上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形成了她的双重人格。她在伊斯林顿的产科护士培训机构里完全抛弃了自己的上流社会小姐的身份。在伊斯林顿,即使空气不好,食品不对胃口,但爱尔维娜的脸色变得空前的红润,表情也更加温柔,皮肤更加柔软。她的精神也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活跃,振奋和精神焕发。她跟那些护士们学会了怎么样去粗俗地取悦于人。但这时候她并没有真正的摆脱她曾经所受的那些文明的教养的束缚。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在第一次接触到底层生活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惊,贫民窟里看到的景象则完全表现出的是一种卑鄙、兽性般的淡漠。这些现实生活与她以往所接受的文明理性教育迥然不同。她终于决定与所谓的文明决裂。
她放弃了与文明人艾尔伯特的结合,而爱上了出身低贱的西西欧。这是一次彻底的叛逆行为。西西欧代表的是一种完全的自然之人。在人为的“伪文明”面前,她选择了自然的西西欧。她放弃律师为她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不顾别人的冷眼和议论,毅然跟随纳沙—基—塔瓦拉剧团到处流浪。后来,与西西欧暂别,在她差点与医师米切尔结婚的时刻,西西欧的出现,熟悉的曼陀铃和意大利小夜曲的歌声再次使她看到自己的内心。她并不想要那种所谓的稳定的文明的受人尊敬的生活,而要追寻内心与感情的平和。图克太太把爱尔维娜对西西欧的倾心成为“返祖现象”。爱尔维娜在这种返祖现象的魔力下对西西欧顶礼膜拜。至此她完成自己的“回归”旅程:从一个人为的文明人回归到自然之人,自然之心。
在这部作品中,当地的居民都是循规蹈矩的人,生活犹如一塘死水,毫无生气。他们不喜欢精神生活,只要按部就班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所以爱尔维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感到压抑也很正常。而纳沙—基—塔瓦拉剧团的人却是一群放纵不羁,置文明人的道德、礼节于不顾的人物。他们使爱尔维娜感到一阵新鲜的风,从而打动她的心。这种原始野性、生气勃勃的风潮使爱尔维娜激动,却使当地的居民反感。这一点也体现出了爱尔维娜的思想和追求与当地的环境的不可调和。
劳伦斯一直认为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获得自身的解放,使自己能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迷失的少女》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文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爱尔维娜的反抗过程就是一个寻求自身解放的过程。她在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所谓的文明的狡猾中感到窒息,她需要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出路。而这个出路就是通过一个和谐的爱情关系。这一点同样也是劳伦斯一直在呼吁的,他一直都呼吁一种健康的两性关系,而不是压抑的扭曲的人性的罪恶。“在劳伦斯看来,只有遵从‘血性’的呼唤,冲破‘理性’的桎梏,坚定不移地按照认定的目标前进,就不会成为生活中的死人。”
劳伦斯的这部小说在叙事风格和故事性上面与之前的几部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劳伦斯在这部小说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却是一如既往的一致。“迷失”其实是一种“回归”,从人为的“文明”中回归到真正的和谐内心,和谐自然,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在描写爱尔维娜的生活的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给我们展现那些与之相对的人的生活。家庭教师弗罗斯特小姐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潭死水。弗罗斯特小姐也不是不想有所改变,她甚至也曾经与一个有着很好的男高音嗓子的保险公司代理人有过一段交往,她在这段时间容光焕发。她其实也是一个渴望着正常生活的女性,在小伙子随公司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她立即憔悴了,沉默不语,然后一病不起,很快就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人世。这是弗罗斯特小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心动,却以一个死亡的结局收尾,最终还是以一个老处女的身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的悲剧正是文明的幌子下发生的。她却没有爱尔维娜反抗的意识,她生下来就是那样的受教的,于是她就认为她的一生就要那样度过。所谓的“文明”压抑她的身心,扭曲她的心灵,造成了她最终的不幸。
《迷失的少女》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并不是成就最高的,也不是呼声最响的,然而它却以一个少女从被压抑到苏醒到反抗到回归自己心灵的这样一个历程,再次重申了劳伦斯重视两性和谐、心灵和谐的愿景。虽然在作品的最后,劳伦斯安排的一个开放性的结尾,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准备去参军的西西欧到底能不能再回到爱尔维娜身边,爱尔维娜的等待到底还有没有意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女主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已经足以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注释:
①劳伦斯:《没有人爱我》,《性与可爱》,姚暨荣译,广州:花城版社,1988年,第163页。
参考文献:
[1][英]基恩·萨嘉.被禁止的作家——D·H·劳伦斯传[M].王增澄,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淼,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