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意识是控制语言活动的机制,在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本文从语言意识的概念入手,探讨语言意识的具体内涵,阐述语言意识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进一步表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语言意识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现实需要,最后并对语言意识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意识 外语教学 意识的培养
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外,还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外语界掀起了研究教学法的热潮,比如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以及对中国外语教学界产生较大冲击力的交际法。然而交际法教学的实践逐渐使人们意识到,单纯地强调充分接触目标语,注重语意的交流,通常只会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的流利,但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通常较低(Harley1993;Gnutz-mann,1997)。当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意思的交流时,就没有机会对语言形式进行较为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导致语言输出中错误较多。于是在注重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加语言结构、形式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特点和功能的敏感性和认识能力,即语言意识,成为弥补交际法教学缺憾的有效途径。
一.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 一词源自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语言意识运动,是以 Hawkins等学者为代表的语言学家针对当时盛行的交际教学法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言形式的教学而提出的,现已逐渐被人们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意识是指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内在能力,它是直觉的,更是清晰的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元认知。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意识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Van Lier(2001)对语言意识的界定是:“语言意识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的逐渐内化的一种领悟;Carter(2003)指出:“语言意识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功能及其形式的一种敏感与增强意识的不断提高。Tomlinson(2003)认为,语言意识是一种心理特征,能使学习者逐渐掌握如何洞察语言本质,通过关注语言的作用促进其语言发展,它是“动态的和直觉的”,是学习者逐步内在形成的。根据上述几位语言学家对语言意识的诠释,我们认为,语言意识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信息输入或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语言形式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Bolitho和Tomlinson认为:“语言意识并非仅涉及对语言本身的失误,其拥护者们还强调对语言思考的认知优势,并主张对待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会由于教学方法的结果而改变,这种结果通过学习者情感上的参与使特定语言的特征更显著。
从生理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意识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是人脑孕育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语言意识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运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差异,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器官的性能状态。我们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孕育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孕育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不断完善的,它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是一种遗传的潜能,凭据某种生物发展时间表趋向成熟。语言意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或从书本上学到的,是由学习者自身养成的。Hawkins认为,语言意识方法包括要求学生对语言问题提出质疑,鼓励学习者去搜集他们自己在学校外面世界的信息资料,并帮助学习者培养对语言运用方法的日渐增长的洞察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语言意识同我国的外语教学
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的传统中一向较偏重语言特征的讲解,如语法分析,句型操练等手段使用非常普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语法基础非常扎实,在面对语法选择题时通常表现得得心应手。但现实中我们也不可忽略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能力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输出不够地道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表达中母语痕迹非常明显,对于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非常具有目标语特色,但表面看似非常简单的语言结构很少会用于表达中。事实上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存在的一种错觉,即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达。事实上他们只是停留在对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理解的水平上,而对它们的实际功能和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在自己的表达中根本不会加以运用。这种错觉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对目标语特征的敏感性和主动认识能力的欠缺,即语言意识较为淡漠。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注意这一环节,学习者必须首先注意到语言输入中的表面结构,才最终有可能掌握语言中的每一个方面。由于没有识别目标语特色的能力,对非常实用的目标语表达缺乏意识,使学生错过或忽略了这些特色表达的特点和实用性,从而疏于掌握。相反,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集中到那些非常明显的语言现象上,如生词、难词和有趣的习语等。事实上,越是这些看似简单平常,但却颇具目标语特色的常用表达,越是需要有较高的语言意识才能够发现和掌握,而一旦掌握了这些表达,学生语言输出就会显得更为地道。
因此将培养语言意识融于教学实践中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现实需要,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讲,上述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教师对语言结构等知识重视不够,而是因为教学实践中的方法问题。就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往往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的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时为了方便,直接将语言特征总结归纳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很少有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特征和规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意识,增强语言输出和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言意识的途径
1.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
在教学大纲里应体现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语言个性的指导思想。语言意识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了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
2.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合理开设国情学、语言国情学、文化学、文学作品选读课,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民族的了解。
3.提高教学方法意识
在教学法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训练学生的外语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从而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4.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 多注意语言运用
英语水平( English proficiency or competence) 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英语语言知识( English language) 和英语语言表现( English performance)。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运用。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创设语境和模拟交际加强学生的语言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因此学生就可以利用各专业的校内或国内外的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借助各种机会操练并实践学生的英语语言表现,实现专业水平与英语交流能力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技能失调的问题,最终贯彻语用意识。
结语
现在外语教学界一直在倡导用外语进行思维,这并非是指一种语言符号的更替,而是指学生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所包涵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培养语言意识的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将总结好的语言知识和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教师的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和总结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要素。教学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某些语言特征或语法知识,而且还在于教师通过不断启发、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arter,Ronald.Language Awaren
ess. ELT Journal,2003,(1):64- 65.Tomlinson Brian. T en Quest ions About Language wareness. ELT Journal,2003,(3): 251-253.Van Liner,L.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陈国芳,张逸敏.(2008).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培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
[3]黄波.(2010).论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的理论框架.《学术界》.
[4]彭圆.(2005).中国大学生语言意识习得.《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5]尹梅芳.(2010).论外语习得与语言意识培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宋艳,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