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22

  

杜甫诗作《燕子来舟中作》诗意解析

◇ 余建平 刘至彦

  内容摘要:杜甫晚年的诗歌,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已经潜藏于诗歌平淡的水面之下。天涯漂泊、无处归依的身世之感,使他这时的诗歌充满一种萧索、苍凉、悲怆的意味。杜甫是一位追求艺术极致的诗人,他晚年的七律无论在艺术技巧,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燕子来舟中作》是他这些诗歌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杜甫 《燕子来舟中作》 天涯漂泊
  
  《燕子来舟中作》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这首诗歌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杜甫的一生是极为坎坷多艰的,安史之乱后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在那度过了一段极为短暂的安居日子,之后又归于天涯,到处漂泊,从成都到夔州,从夔州沿长江而下到荆州,再到潭州,晚年大半时间就在舟中度过。“国家不幸诗家幸”,晚年这段孤独无依、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杜甫对生命、生存等重大的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诗歌的风格也悄悄地发生着转变。诗歌的语句已经不再那么拗口难懂,多数诗歌变得平淡质朴,宛如秋天金黄色的成熟,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夏天的欣欣向荣历经年岁的冲刷已经冲淡融入到诗歌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一种整体的丰厚内蕴。同时晚年这一段漂泊无依的生活使他常常回忆起早年居住在长安、洛阳的生活,往昔与今朝的强烈对比,空间的巨大转换,使他这时的诗歌在平淡的水面之下常常郁积着一股强烈的身世之慨,因而他这时的诗歌往往体现出双重韵味:一种是表层意味,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体会到;另一种是深层意蕴,常常需要我们反复体味、反复揣摩才能深切地体味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使他的诗歌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从而也就有了韵味无穷的魅力。宋代的黄庭坚非常喜欢杜甫晚年的这些诗歌,由此提出了“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这样的一种诗歌境界。
  诗人作《燕子来舟中作》时正在潭州,也就是在今天的长沙附近,当时诗人在潭州江上依托一条小舟已经漂泊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每天都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而亲人的相继去世更让诗人悲痛欲绝、肝胆欲碎。就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江水渐渐地上涨,变绿,江边的艾蒿一丛丛地冒了出来,这时突然从远方飞来了一只燕子,停在了船上的桅杆之上,叽叽喳喳地喃喃自语,这活泼可爱的小生命,给这位衰颜白发、孤寂无依的老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安慰。诗人有感于燕子的多情,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卢世榷高度称赞了这首诗:“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读杜私言》)
  首联是:“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这初看起来只是一句极为平常普通的句子,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杜甫是一位“晚年渐于诗律细”(《遣闷戏赠路十九曹长》)的诗人,这一联平平淡淡的句子其实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首先点明了作诗的地点是在湖南,时间是在春天,“为客”二字更是一句沉着语,它已经透露出杜甫此时此刻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身份。再看“燕子衔泥两度新”一句,“两度新”呼应上句的“动经春”三字,时间已经流动起来,诗人是在经历第二个春天。自然万物随着时节轮换生长更新原不过是件极为普通平常的事,但如果细细体味的话,我们会发现一股苍凉无助、孤独无依的感慨之情已经从春天万物欣荣这一表面现象中渗透出来。这就是这一联诗句的妙处所在,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相互矛盾又相互协调,极沉着,极委婉。
  颔联紧承着首联末句燕子这个意象,先虚写,“旧入故园曾识主”。诗歌贵含蓄,贵委婉,初看这句诗似乎只是在叙述燕子曾认识主人这件事,但如果联系首联以及杜甫的生平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在这里更深层的是对往日生活的追忆。青年时期杜甫曾在长安、洛阳居住过,过了一段极为短暂的裘马清狂时光,也见识过当时京城的繁华昌盛,因而到了生命的晚年诗人对这段日子总是念念不忘,许多诗歌都流露出这一主题,如《忆昔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我们再看下一句“如今社日远看人”,这是实写。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颔联、颈联两句对仗,这本来是一件难掌握的诗歌技巧,对得不好会使诗歌意思重复并且显得呆板单调。杜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燕子这一意象把虚与实、今与昔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样两种强烈反差的情形拉到了一联之中,把盛唐时期唐王朝的繁华与今朝大地的支离破碎,当年生活的快活风流与今日的落魄孤寂极为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又落实到燕子这一具体意象上,使诗句有极为坚实的着力点。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燕子”这一原型的深层次含义。“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极为悠久的传统的。燕子居住在人们屋梁之下,是人间世事盛衰兴败的见证。在杜甫之前,初唐薛道衡《昔昔盐》中就有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在杜甫之后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我们把燕子这一意象联系颔联整体来看,这深层的含义和全联是融合无间的,也加深了诗句的内涵,显得极为巧妙。
  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运语已经开始逐渐虚化、抽象化。这两句诗可以有两种理解,含有双重意蕴。表面上是说燕子,居无定所地在人们家里做窝。深层次是由燕子联想到诗人自己,感慨自身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身世。这里诗人与燕子似乎达到了心灵上的某种相通,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诗人的情感也有了喷薄欲出的趋势。
  在颈联的末一句,已经由燕子过渡到了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慨,如果是个二流诗人,尾联肯定会极尽倾泻情感之能事。我们说诗歌贵在含蓄,贵在含而不露,如果一句诗歌狂烈地抒发情感,诗歌就会伤于浅露,没有反复体会的余味。杜甫的伟大在这最后一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上面我们已经说到,诗人在颈联已经逐渐虚化、抽象化叙写了,就像是由眼前的实景逐渐进入到自身的情感世界中,但到了尾联二句,镜头突然一转,又瞄准了眼前这一只燕子,诗歌又开始具体起来。喷薄欲出的情感又一停顿,慢慢潜沉下去。诗歌的情感潜藏得越深,积累得越多,诗歌的韵味也就更深厚、更沉郁。人们常常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这就是一个明证。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燕子刚落在船的桅杆上说了几句话就又飞走了,它贴着水面灵巧穿梭的身影使我老泪越发纵横。这里请注意“益沾巾”三字,“益”是越发的意思,为什么诗人看到燕子贴着水面翻飞穿梭会使他越发伤心呢?这里其实包含着多重的解读的可能。一种是诗人经过这么长时间漂泊无依的生活,心中郁积了千百重的情感,而刚好在此时遇到了一位知心的对象,情感得到了一个宣泄的机会,但是燕子停留时间是如此之短,诗人还未来得及倾吐衷肠,燕子就飞走了。这样一种欲吐而不能吐更触发了他心中的悲凉之情,因而伤心流泪。另外一种解释是诗人在与这只燕子的短暂相遇中实际上在心灵上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情感联系,燕子漂泊无依的身世其实正是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象征,因而当诗人看到燕子又漂泊天涯的身影,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此刻的情景,既为燕子也为自己伤心流泪。第三种解释是最为凄凉最为悲痛的。从前面的诗句中我们已经看出诗人的内心已经向这只燕子敞开,二者心灵上已经建立了某种联系,但燕子毕竟只是一种鸟类,它不可能体会到人类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燕子停在桅杆上叫几声,再贴着水面飞走原不过是自然界最为平常普通之事,而所谓的引为知音,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倾吐衷肠也只是在对牛弹琴。诗人突然间意识到在这天地间自己只是孤身一人,所有的孤苦无依、苍凉悲哀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才是最为悲痛、最为凄凉的。
  
  参考文献:
  [1]杜甫著、珍尔解评:《杜甫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二十五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
  [5]程千帆、莫励峰、张宏生著:《被开拓的诗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余建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生;刘至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

杜甫诗作《燕子来舟中作》诗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