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ID: 155455

[ 杨丽妃 文选 ]   

《六国论》教学设计

◇ 杨丽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从中找到答案。
  多媒体显示要点:意图以古为鉴,讽喻当今。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图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真是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感情 仇秦哀六国悲当世。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布置作业。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方法,写好这篇议论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杨丽妃,教师,现居福建仙游。

《六国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