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边城》是京派小说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凭着精湛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能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抒写了一曲如泣如诉的人间悲歌。《边城》给予读者的,是美与悲的结合。美的景物、美的人、美的心灵;悲的情、悲的事、悲的结局。景与情交汇融合,给予读者以真实动人的感受。
关键词:边城 湘西风情 悲哀结局
一.美丽的湘西风情
“沈从文的作品中,多有对带有鲜明泛神色彩的边地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边地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充满着原始强力的边地自然中人物的精心刻画。”[1]
“把湘西描绘成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异常充沛的乐土,沈从文并不是第一人。早在19世纪,湘西就以风景秀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未曾点染吟咏过而赢得‘中国瑞士’的美称。”[2]
无法否认,湘西边境的茶峒,景色绝美:“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空气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等等。美的景物在沈从文的笔下尽显生机与活力。景与人相互辉映,为着“住处两山多篁竹,翠山逼人而来”,老船夫就随便给孙女拾取了一个颇具灵气的名字——翠翠。翠翠的美在于自然,“翠翠的成长是生命的自然成长”。十四五岁的翠翠与船总二老傩送的两情相悦,是人物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哥哥天保与弟弟傩送,在处理情感问题时的既有谦让又有争取的手段,则是人物人格上的又一重美。在天保身死险滩之后,二老傩送因哥哥的死与翠翠始终有关联,难以过心灵这一关,却又是一种亲情的美。由景到人,再到情,沈从文营造了一个至清至纯至真的情感世界,尽现湘西与众不同的湘西风情,它超凡脱俗,不染尘埃。
二.悲哀的人物命运
王国维曾经说过:“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人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并由此断定,《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3]
细读《边城》,何尝不是如此!老船夫心疼孙女,让孙女自己选择未来,所以就给了天保车路与马路两条路,然而却始终无法将亲事定下来。而老船夫的“不爽快”却在天保死后无意中成为老船总顺顺与傩送心中难解的疙瘩。老船夫不是坏人,他既欢喜大老天保,又欢喜二老傩送,但疼爱孙女的他,又不愿逼着翠翠答应谁,所以就在这次天灾中充当了“罪魁祸首”的角色,最终只能以死来消解这块“冰疙瘩”。翠翠自幼没有母亲,性格自然天成。当祖父问及自己的主意时,十四五岁的她正是极害羞着的年龄,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地说出“我爱的是谁”之类的话来。翠翠的“不愿”表达,使得天保仍抱有一线希望,希望也伴随着失望,但正是因为没有绝望,所以天保才赌气押船出行。行船失事于险滩,本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将这次偶然与出行的原因牵扯在一起,却也是人之常情。失去了天保之后的船总顺顺和二老傩送,虽心里明白天保的死其实与翠翠没有关系,但在他们之间横着一具冰冷的尸体,却又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老船夫虽然是自然死亡,但也是在见了船总顺顺之后,带着失望与悲凉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这似乎也是一命抵一命,孤苦无依的翠翠将作何感想?远走他乡的傩送又将如何来面对这一切?
由此观之,《边城》也可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也。
沈从文先生曾在《边城·题记》中这样说:“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4]
读完《边城》,宁愿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那就是:傩送“明天”就会回来!从而结束这段悲情,将悲与美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陈世杰 李珞珈.大学语文.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3]王国维.王国维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沈从文.边城.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7.
曹瑞霞,女,河南省轻工业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