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作者思想、小说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等方面,分析解读《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这部中篇小说的主旨,结论是小说以侦探传奇小说的驱壳,通过主人公群体的悲剧命运,揭露批判民众私刑这一社会问题,以引起社会和全体民众认清私刑的危害。
关键词:马克·吐温 民众私刑 侦探传奇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一1910)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海明威曾说,“美国文学源于一本书,那就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①当然,马克·吐温的影响绝不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一部,也不仅仅只限于我们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传统名篇。本文拟对其中篇小说——《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也译作《案中案》)②的主旨作一番探讨。也许是小说本身的思想和表达同样是“扑朔迷离”的,或者一般人都认为这只是一篇用以消谴的探案故事,因此这篇小说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在万方系列全文数据库上用“马克·吐温”作关键词查找1982年—2011年近30年间的关于马克·吐温的中文论文,共得500来篇,发现竟没有一篇关于这篇小说的专论。
一.故事的梗概
故事说的是:雅各布·福勒为报婚前岳父对自己的奚落和轻视之仇,千方百计地折磨他的新婚妻子,甚至在妻子怀孕后,把妻子捆在野外大路旁的树上用皮鞭抽,放寻血犬咬。然后自己逃之夭夭。早起的路人救起那可怜的女子。消息很快传开,老岳父经不住打击,很快送了老命。他的女儿又羞又愧又恨,变卖了家产,隐姓埋名到外乡生活。不久,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阿奇。儿子乖巧听话,还从猎狗那里遗传了特别灵敏的嗅觉,这给含羞忍垢的母亲带来复仇的希望。她在教养儿子的同时,打听到那个负心汉的踪迹,并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复仇计划。阿奇16岁那年,就根据母亲的指点开始追踪。他在科罗拉多州找到那个叫雅各布的人,通过恐吓和通牒,逼他十天之内变卖产业,到外地去谋生。雅各布离开后,阿奇一直跟踪他到蒙大拿,才了解到那位雅各布只是他父亲的堂弟。阿奇为了还其清白,继续追踪他到太平洋沿岸各州,然后从加利福尼亚追踪到澳大利亚、印度、锡兰、墨西哥,再回加利福尼亚,一晃四五年。正当他一筹莫展,准备在加州坎隆这个山谷里休整一段时间再追时,当地一名叫弗林特·巴克勒的小矿主被人炸死。阿奇发现作案者是经常被弗林特打骂的小帮工弗尔洛克·琼斯。正在这时,小雅各布穷愁潦倒,几乎精神崩溃地流浪到这里。阿奇才意外知道,那个被炸死的小矿主才是真正迫害他母亲的罪犯。
二.不是一般侦探小说
表面上看,这好像只是一个探案的传奇故事,但它又不是真正的侦探小说,因为它不像一般侦探故事那样塑造典型的破案高手,大侦探福尔摩斯虽然也被吐温先生邀请莅临,但在小说中,他的派头和推理都只是笑料,都是小伙子阿奇的反面烘托;阿奇虽然是破案高手,但他既不凭超凡的逻辑推理,也不借无敌的独门武功,他凭借的只是吐温先生赋予他的寻血猎犬般的鼻子。
再从情节上看,这个故事也不像一般探案故事那样头绪纷繁、曲折惊险,主案,也就是追踪雅各布一案中,虽然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最后问题的解决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次案,也就是弗林特被炸一案,从案发一真到结案,没有一点悬念,因为在叙述这个案情时,作者不是按一般侦探小说的套路先写案情,再去寻找蛛丝马迹,分析来龙去脉,最后再以罪犯的口供去印证,而是依双方关系、作案动机、作案准备、实施过程,然后再来分析推理、捉拿凶手。请看:
弗尔洛克这种奴隶般的生活已经历时整整一月,他受尽了主人的百般凌辱……一旦这种忍耐达到极限,是会爆发的,到时是会用语言或用拳头来求得解脱的。
——交待了他的作案动机。
他住在离弗林特不远的一个小木屋里,在那儿,每到夜晚,他都忍受着白天的伤害和屈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杀死弗林特·巴克勒……
(当弗尔洛克成功地解决了一次爆破意外后)他倒在矿井里,由于惊骇已精疲力竭了;可他内心深处却无限喜悦,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知道,要是我等待,就一定会有办法。”
——交待了他的作案计划。
弗尔洛克并没有因此事而休息,他忙着干自己的事儿,心情激动,干得既认真又快活……
……后天晚上就将是他的末日,没有任何人会知道是谁干掉了他,是怎么干掉他的……
——交待了他的作案的准备。
这些情节都是按案发顺序叙述的,当峡谷中“轰隆”一声巨响传来的时候,读者都能知道这起恐怖事件是谁干的,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如福尔摩斯他们不知道。这种情节推进方式,肯定产生不了侦探小说的揪人心弦的紧张气氛,换句话说,作者根本不是在写以情节取胜、以逻辑推理征服人的侦探小说,而只不过是借侦探传奇小说的驱壳,来揭露一个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正像作者自己宣言的那样,“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
三.不再宣扬宗教的宽容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说是在作宗教的布道,教育人们要宽容。通过雅各布因心胸狭窄报复他的岳父和新婚妻子,通过弗尔洛克因为劳资的矛盾而制造了血腥爆炸的两个悲剧,来告诫人们冤冤相报确实不好。但仔细看来,又不对。雅各布的复仇确实是过分的,他于是受到了惩罚,这是“不宽容”惹的祸。弗尔洛克的报复手段更为偏激,但从书中人物的态度看,他仍是个弱者,是值得同情的;那位弗林特则是一个很可恶的人,即使被炸死了,也没有任何人同情,甚至很多人赞同“得向凶手表示感谢,因为他总算除掉了弗林特·巴克勒,让那家伙一命归天”,而且,在把凶手交给警察看守的当天夜里,他就从监狱里逃跑了,而那些村民“谁也没有因为这事而感到遗憾”。这仿佛在告诉人们,报复并非都不好,对有的人不能用,对有的人又可以用,这显然与基督教义是不合的。
其实,对于基督教,马克·吐温是有过非议的。他在1880年初期的个人笔记中曾说过他不相信基督教能通过任何人带给人类讯息,或是通过某一个人的口舌传送讯息,或是让人类的肉眼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看见它。③
马克·吐温的母亲洁恩·克莱门斯曾因不满长子奥利安·克莱门斯那付圣徒的气质,和那种虔诚的甘愿受苦的精神,曾俏皮的训诫他:“我知道左脸挨了耳光还让人家打右脸的人是要比我高尚的多,圣洁的多。可我还是鄙视这种人,根本不愿和这种可怜虫打交道哩。”④这对马克·吐温的成长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对宗教的卫道者、宗教教义都有过尖锐的讽刺。如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哈克是个宗教的反叛者,当管教他的老小姐华森“给我讲了一通地狱里的事情,我说我倒是想去那里。她气得发疯……她活着就是为了升入天堂。哼,我可看不出进天堂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打定主意不做什么努力”。
从作者的思想成长和创作实际来看,马克·吐温都不太可能卖力地宣传宗教的教义,那么,宽容之说当然可以不论。
四.作品关注的是私刑泛滥的危害
虽然“扑朔迷离”,但仍然有迹可寻,请看小说中的这段情节——
当小雅各布流落到这个矿区的时候,他的精神几乎崩溃,总以为是福尔摩斯在追踪他;加上福尔摩斯刚刚在这里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探案,其威望在矿工心里一落千丈。人们为了安慰那可怜的老头,一时激动,要对福尔摩斯动用私刑,把他烧死。正在危急关头,县治安官出面,制止了这起暴力事件。我们认为,福尔摩斯的出现本来只是一个噱头,人们要烧死他,对于案中案的两条主线来说,更是枝节引出来的枝节,但作者却在这里安排治安官发表了一大段“义正辞严”的演讲——
要说有什么东西我最看不起,那就是动私刑的了。我从来没见过动私刑的当中有一个真正的男人。动私刑是以多欺少,鼓动一百个刽子手去处置一个病裁缝。只有胆小鬼才动私刑,大家起哄,才成全了这些胆小鬼……据统计,去年全美国一共有一百八十二个县警官因为人家动私刑背了黑锅。
这才是小说要揭露的社会问题的所在。统观全篇,都是在讲“私刑”的。雅各布对他的新婚妻子使用的私刑,他的儿子阿奇满世界追踪他叔叔仍是私刑;小矿主弗林特对弗尔洛克的欺凌和羞辱是“准私刑”,而弗尔洛克将其炸死更是私刑;还可以加上针对福尔摩斯的那桩未遂的私刑。可见,正是私刑这一社会问题构成了小说的主要题材。
再看看小说主人公们的遭遇,他们都是悲剧人物,没有一个赢家:最先受害的是新娘和她的父亲,新娘遭受身心两大创伤,终身埋名隐姓独居,老父活活地被气死。阿奇是第二个受害者,有过与别人不一样的孤独的童年不说,刚刚成年便担当起为母亲复仇的重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反而成了到处飘泊的犹太人了。这具有何等讽刺的意味啊!这种结局咱们本是为另一个人的安排的……母亲,我感到非常困倦,情绪低落,有的时候甚至心烦意乱到绝望的地步……”。同时,他还承受着因为自己的过错给堂叔带来灾难的愧疚,和对那位最后死了都没人念叨的孤独老父的同情。第三位受害者是那位被错误追踪的堂叔,他本来有家有业,有很好的人缘,快乐地生活在丹佛,阿奇的恐吓让他颠沛流离,几年后变得一名不文,精神更是差点疯掉。第四位受害者是雅各布本人,施私刑后他开始了逃亡生涯,他唯一的朋友希利尔曾说,“没有比他更不快活的人了,他似乎一辈子从没高兴过——他看起来比他实际年龄要老得多……他没有什么好运气——从来没有过。他老是说,他还不如在另一个地狱生活,那样或许更好,对这个世界,他已失去希望”。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压抑的逃亡生活,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乖戾,成为一般人眼里的“害群之马”,以至最终将自己送进坟墓。最后一个受害者是弗尔洛克,一是遭受弗林特的凌辱和伤害,有一次还差点要了他的命,一是他炸死雅各布之后,虽然他越狱逃跑了,但可以想象,以后的生活会使他变成另一个弗林特。所以,我们可以说,差不多故事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私刑的受害者,这篇小说也正是以他们的悲剧命运,来揭露当时美国社会私刑泛滥的危害。
五.关于反对私刑的旁证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旁证。
这篇小说创作于1902年。在前此的1901年,也许是有感于私刑危害的严重性,马克·吐温曾在《北美评论》上发表一篇题为《私刑合众国》的讽刺性杂文,批判了美国白人对黑人非法动用私刑的恶行。其实,这种绕过法律,将个人或部分公众的意志凌驾于法律和别人的自由、生命之上的社会暴力,主要针对黑人,也危害许多白人。有人曾作过专门研究: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南方的有些小镇,白人居民对那些他们不能容忍的人,也会不经过法庭审判,而实行“群众专政”,直接施以暴力甚至当众吊死或烧死,形成了“强拳就是公理,外人不得干涉”的暴力逻辑。这种公开的非法暴行,催生了一个美国特有的、恐怖的英语单词“lynching”⑤
这就是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许正是有感于这种社会问题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侵蚀着民主、自由、博爱的美国精神,作者对其深恶痛绝,因此用战斗的檄文《私刑合众国》来公开声讨,也用文学的形象来呼唤民众和社会的重视。
私刑的危害在马克·吐温的很多小说中都有反映。如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和哈克在杰克逊岛上发现顺河漂下来的木房子里竟然有一个死人,哈克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他因为好吃懒做、偷鸡摸狗被人以私刑处决了。再如《一个垂死的人的忏悔》,那位叫卡尔·雷塔的美国男子,因为妻子和女儿在一次抢案中被强盗所杀,为了复仇,他化装成算命者追踪到军营,找到了那两个抢劫者。其中一个是杀害他妻女的凶手,另一个当时曾经劝止。他本想处死凶手,报答那个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在忙乱中却误将好心人杀死,而凶手却一直未受到惩罚。卡尔因此流亡到国外,晚年才得知事情的真相,他非常懊悔,很想在临死前帮一帮那个被他误杀的好心人的后代,但最终并未如愿。——这个故事更为明确地告诫人们动用私刑报复杀人实在是害己又害人。
综上,我们认为,从作者思想、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命运等方面看,这部中篇小说的主旨是以侦探传奇小说的驱壳,通过主人公群体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批判民众私刑这一社会问题,以引起社会和全体民众认清私刑的危害。
参考文献:
①Mark Twain.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M]. Rantam 20th Printing. 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1978。
②马克·吐温著,文楚安译,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集[M],漓江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③梁斌,论马克·吐温对美国现实的批判[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页。
④洁丽·艾伦著,张友松、陈伟译,马克·吐温传奇[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三章16页。
⑤詹森,邪恶人性与混沌社会的写照——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私刑"主题的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89页。
张文军,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写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