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预习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预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预习能力培养要摆在教学的首位。
关键词:预习能力 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去做……”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果教师切实重视对预习的指导,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在预习中,学生通过主体的调动,已对学习对象作了初步探究,对课文已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则无须教师“讲”了;而对学生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见不到之处、不得要领之处,教师则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引导、启发乃至纠正、补充和阐发,从而真正使教师的“讲”成为学生所需,真正使教师的讲,讲到学生的惑处,讲到关键处,讲到深奥处。这样的“讲”当然也就会更深入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可见,预习不仅有益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强化了“导”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亦即叶老讲的“讨论”)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老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由此可见,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优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自学能力实际上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基础,有了自学能力,就等于得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可以终身受益;既有利于今天的学习,又有利于明天的深造,更有利于将来在信息社会里站住脚跟,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灵犀相通。我认为,要取得好的效果,可采用下面的培养措施:
一.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
(1)多读。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该提倡多读,多看几遍,反复琢磨、体会。叶老曾说:“老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新课标十分强调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光是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
(2)预习。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自主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十周时进行了第五单元文言文的教学,我采取过两种方法的教学。教学《桃花源记》时,是让学生看书,学生讨论,然后由学生来逐段翻译,逐段分析。教学《核舟记》时,是先要求学生预习,并由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全班质疑。一对比,我发现前一种方法费时,学生自主能力没能发掘出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旧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方法反而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去学习,自主参与,充分体现预习的效果,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有所得。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作用,更突出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3)“多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提出问题常常会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课标尤其注重学生的质疑问难。在教学说明文时,我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语言等有个大略的了解,然后以《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的说明作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去理解,明确。下面要学习的课文及段落,则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并展开小组讨论、质疑,从小组、到大组、到全班,一层一层地解疑问难,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自学条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要有一定条件的,没有足够的条件,就不能形成自学的条件。
(1)激发学习兴趣。布鲁纳有过这样的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无疑,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会随之而来。
(2)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广阔的智力背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
指导自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而创造自学条件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保证。只有两方面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崔秀竹,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