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课堂已呈现出多元和个性化特点,如频频出现激情课堂、生活课堂、生态课堂等很多优秀的创新课、公开课、示范课,也给语文课堂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教师想尽办法透过课堂这扇窗,让学生观赏到迷人的语文风景,领略其中的内涵与韵致。但无论课堂有多少精彩,包含的内容和情感都是局限的——它始终是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去开拓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有限变成开放?不少人通过探究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增加课堂内容的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或是营造良好的课堂空间等,使原来短暂的课堂变得丰富、高效,这些都值得借鉴。除此,我们也可以在课堂外做点探索,来有效地开拓课堂空间。
一、集思广益,有备无患
课堂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就是一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备课不再是为了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学生,而是要明白学生有或可能有什么疑问。这时的备课,必须考虑备学生。但学生是性格、能力、兴趣迥异的个体组合,要想弄清楚单靠个人是不行的,要想备好这么复杂群体的课更是难上加难。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要靠教研组的全体同仁。当然每篇课文都集体备课不太现实,所以最好每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且要求准备的老师要提前备好课,这样就能更精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更充分地挖掘教材有用信息,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去。同样也能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趋完善,课堂上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更融洽,并且把本有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先进行预先设置,预留解决方案,这样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但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也可大大拓展有限的课堂空间。
二、利用现代化工具,熏陶感染
传统的教学媒体已不利于调动起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了,日常教学已强烈要求老师能提供一些“新”、“奇”、“趣”的元素给学生。就这样,几经演绎的多媒体,逐渐成了教学舞台上的主角。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把语文教材的内容直观、形象、高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让他们在享受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求知欲,从而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对教师开展示课来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开发的媒介。但我们要注重与课文内容的融合,切不可脱离教学主旨,一味地玩弄技术,那样不但不能让课堂丰富,反而会让课堂变得空洞,不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所以只有正确使用多媒体,才能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上去,才能开阔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师生共同减负,真正丰富课堂的容量,真正开放课堂的空间!
三、自主创新,有效作业
单调、盲目、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完成作业的机器,限制了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导致恶性循环:语文作业越来越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变得有劳无功。鲁迅先生说:“浪费时间等于谋才害命。”所以对语文作业的布置,我们要多点创新,实施生活化作业。首先,作业设计要有“梯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量与质的分层。要承认“差异是一种资源”,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从而培养语文能力。其次,作业布置要立足文本。文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着拓展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既然拓展是要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让有限的课堂能变得无限,那么作业应该是为文本服务的,作业拓展方向也是要围绕文本的重点来进行。最后,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用语文,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把学生从课堂束缚中解放出来。合理科学地布置语文作业,一方面用以巩固知识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作业去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者若有心,学者必有得”,当作业跳出了“题海战术”时,才能乐于被学生接受,课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延伸出来,课堂空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拓展!
综上所述,课堂空间的拓展既可以是在四十五分钟之内的合理有效安排,也可以是课前进行仔细的预设和课后用心的延伸,无论是哪种手段,其目的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素质教育出发,通过开拓有效的课堂空间,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变得丰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王国美 浙江省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