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发现汉民族的许多文化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见,汉字作为记录汉民族语言工具的同时,又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下面谈谈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
汉字是原于绘图显意的形义文字。分析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视当时社会的原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明古代人在以形显义,创造汉字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切近的形体。
现在与钱币有联系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等。这些汉字的部首都是“贝”。古代时的“贝”相当于现在的钱,所以这些汉字都与货币有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的古代时期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作为货币使用,“布”本来是一种麻布,但到了周代就有货币的功能了。《诗经·卫风·氓》里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其中的“布”是古代的货币,而“贸”是“交易”的意思。到了秦代,“贝”就不用作货币了,开始出现了“钱”。“钱”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因为用它可以获得钱财,又假借“泉”的音而成了货币。由“贝”构成的汉字,既表明了它们与财富有联系,又无声地展现了古代货币一幕幕的演变史。
现在与祭祀有联系的汉字,像祝、福、神、禅、祖、祠、禝、祉、禳等。“礻”做部首可写成“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说明“示”表示日、月、星从天垂下,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观天象、察神事。甲骨文的象形字“示”,解释为古人崇拜的木柱或石柱。我们知道古人相信自然界的一切是由神来主宰的,他们有可能把某一件事物当作崇拜的对象,“木石崇拜”就是古人崇拜神灵的一种现象。我国云南的怒族崇拜树木,每年桃花开放时举行一次活动,寨子附近的树林被封为神林,不得随意砍伐;彝族的一些支系把松树和梨树视为本民族的始祖。另外,纳西族、羌族、傈僳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祭祀的活动,目的都是祈求神灵保佑。“示”既然是神圣之物,是让神灵看到而降福的崇物,于是可以引申为“给人看”的意思。“璧有瑕,请指示王”、“折藏之,归以示成”、“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示范”、“表示”等,其中的“示”都是“给人看”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收了367个以“示”做偏旁的汉字,《汉语大字典》里收了355个以“示”做偏旁的汉字。通过这些“示”部的汉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祭祀神灵,求天降福的习俗文化。
二.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意识
通过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窥视到古代汉民族的思想意识。例如“姓”字以“女”为偏旁,说明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血统只与母亲有关,那时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而那些用“女”做偏旁的字,例如妄、奸、妖、妒、婪等,则表现了古代的某一段时间对女性的歧视。《孟子·告子上》里说“心之宫则思”,于是那些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汉字,例如想、忘、怒、怨、愁、恼、悦、愠、忆、慕等,都是用“心”做偏旁的。“熬”字下边四滴泪,“忍”字心头一把刀,这二字说明了忍受艰难生活的感受。另外,“家”字下面的“豕”是“猪”的意思,古代人认为家里也是饲养猪的地方。“妇”字的繁体写成“婦”,右边是“扫帚”的“帚”字。古代人认为妇女要打扫房间,操持家务;男人在外开荒种地,打猎耕田。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直接地制约着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意蕴,这首先表现在汉字字形的观物取象上。古文字乃“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这种“依类象形”的方式昭示出汉字的前身,经历过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在古文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遗迹:或是直接描摩客体(甲骨文),或是以图形的组合见意(会意字)。隶变后的汉字,字形虽然褪去了古汉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其笔画形态中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象形表意的理据,且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是汉民族具象思维意识制约的结果。当今社会新造的一些形声字,根据它的意旁,不完全能够会意出它的意思,但从所有汉字的结构来审视,还是蕴蓄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的。
出自对汉字的兴趣,连缀了此文,有不当之处,请教于大方之家。
李通海,教师,现居河北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