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61

[ 卢海燕 文选 ]   

语文课导语设计初探

◇ 卢海燕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种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直接导入,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二、真挚情感导入法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教授一些情感饱满,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或诗歌作品的时候,应该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达到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步入教学内容。没有激情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没有情感的语文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以情动人”非常重要。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导入:“我考上大学时,是父亲挑着行李亲自将我送到学校,在为我铺好铺盖后,用不多的钱为我买来日常用品,那天中午父亲给我买了我爱吃的蛋炒饭,而自己只吃了一个开水泡馒头。我们在餐馆告别,临走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好好学,回去吧!’父亲那苍老而略驼的背影渐渐远去,快消失在人群中还不停地回首,此时我心酸的泪水禁不住直往下流。同学们,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父亲啊!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朱自清的父亲,来感受一段深深的父子之情。”听完这段导入,学生的眼睛也潮湿了,整体语文课学生们上得是那么投入,那么认真。更为可喜的是学生们刹那间变得那么懂事,似乎我的一番动情的言语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
  三、兴趣型导入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才能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挥。
  表演导入,激活气氛,激起兴趣。如在教《小橘灯》这课时,课前教师准备好橘子、蜡烛,让同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学生很快做成后,老师宣布: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小橘灯》,看看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橘灯”有何用意?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回味无穷,积极思考,又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教《愚公移山》时,我给学生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学生兴趣盎然。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入方式。即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从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提问导入新知识,既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讲《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节内容,提出问题: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使他成为牺牲品的是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科举制度把他吞噬。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罪恶。今天我们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文中刻画了一个热衷于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社会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那么孔乙己和范进有什么不同呢?请看课文。这样导入很自然,且以疑激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
   五、启迪式设疑导入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疑是沟通教学信息的纽带,是教学调控的依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设疑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的设疑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语文课前设疑,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的感觉,然后步步启迪深入,效果会非常不错。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当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导语,就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作用,因此,为了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
  【参考文献】
  ①胡纯:《语文课堂导语的作用与意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年第5期。
  ②钱书新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③黄厚江 :《试论语文教学过程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
  2006年第九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
  
  

语文课导语设计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