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912

[ 姜琳 文选 ]   

《四库全书》遍纂的起因

◇ 姜琳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化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献典籍,其中一部人称“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阎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清乾隆时期为什么要纂修这样一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典籍呢?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说起。
  [关键词]《四库全书》;文化典籍
  
  一、十八世纪清朝的国力强盛
  
  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这是清王朝的隆盛时代。就当时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而言,即使与有名的“汉唐盛世”相比,也不显得逊色。清初的统治者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注意吸收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逐步克服自身落后的因素,不断调整策略,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并先后摧毁了南明小朝廷,镇压了汉族人民的反抗,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阻止了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等等。这些措施的成功,造成了一个日益稳定的政治局面,使整个社会走上了休养生息的道路。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令,如治理黄河、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雍正皇帝实施“摊丁入地”的赋役政策,不向农民征收人丁税。乾隆时,在前两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乾隆大力致力于边疆问题,在当时的国家版图与现在的版图类似,不但幅员辽阔,而且民族众多,社会稳定。这种空前的大一统状态是以往任何一朝都无法比拟的。经济方面,乾隆继续实施康熙和雍正朝行之有效的措施,大规模的减免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人口数量增至两亿多。手工业日益繁荣,城市相继兴起,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巨大商业网,大大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总之,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又繁荣发展的时期。清朝统治者经过几朝的经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政府能在乾隆时期聚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十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与清朝的国力强盛是不可分开的。
  
  二、清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清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传统儒学。有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书籍的做法在乾隆之前一直很流行。顺治年间,皇帝组织学者注释经书。康熙和雍正也已官修的方式,对《易》《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加以疏解。还有大家熟知的工具书《康熙字典》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今图书集成》,共编成一万多卷,仅次于著名的《永乐大典》。
  清统治者编纂这么多书,不仅仅是出于对文化的弘扬,也是出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考虑的。文化政策都必须要服务于政治需要。清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用了多种手法来正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时也加强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在思想文化方面一向实行文化专制统治,用高压加笼络两种手段使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由于清初统治者自身的敏感性以及统治的需要,出现了“文字狱”这样一种残酷的手段来遏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康熙和雍正时期,文字狱比较少,到了乾隆时期,文字狱频频发生。受害者有的是表现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有的是表现出对清统治者的不尊敬和不满。更是有一大批受冤枉而得到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正是统治者这种高压政策,使文人都惧怕做文章,继而把精力转向对古籍的整理上。
  不过,单方面的采取高压政策还是不够的。为了拉拢全国的知识分子,统治者也有笼络和安抚的政策,两相结合,加强对知识分子的统治力度。恩威并济。清朝入关不久,就恢复了开科取士的制度,使得知识分子可以入仕做官,满足封建文人的愿望。康熙还特别开设“博学宏词”科对卓有声望的高才名士以示优待。有许多参加考试的人没有答出考卷,但只因为当时富于声望,也都录取。更重要的是,清统治者还不断地召集大批知识分子编纂书籍,把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才学用于对统治者有利的地方。康乾时期,统治者不断开馆,编纂了一大批书籍。清统治者认为这样做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借此标榜自己对于文化典籍的重视程度,对于传统儒学的弘扬。第二,可以吸引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问自己所用,让他们埋头修书,无暇顾及政治民族问题。第三,通过这种修书的方式,宣传统治者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清王朝继承了中国历代的修书传统,编修了大量的书籍。顺治时期纂修《明史》,康熙雍正两朝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为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虽然历代统治者对图书的编纂和收藏很重视,但是由于政治、自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古书大量的遗失和毁灭。珍贵的图书大多藏于皇家的图书馆里,由于王朝的更替,兵荒战乱,数不清的珍藏书籍遭到惨重的损失。除去这些人为因素,由于管理不当以及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书籍的毁坏程度也是相当的严重。
  这些古代珍贵典籍的丢失以及毁坏,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是十分的痛心疾首,如何的好好的保存典籍,使书籍能继续的流传下去,成为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强烈的愿望。乾隆时期的学者周永年写了一篇《儒藏说》,内容极其精彩。作者提出了收藏经典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他认为要想让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就要建立“儒藏”,就是把典籍征集到一起,再藏入各地的书院和古刹等,并且要定期的修补,这样既有利于大家的阅读,还有利于书籍的保管,可以使书籍能久远的流传下去。他的这种提议就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似的管理。周永年的“儒藏说”受到了文人的大力追捧,一些学者和藏书家开始倡导传抄、刊印珍本书籍,促进珍贵古书的传播。这使得抄书刻书,逐渐成为一时的风气。但是,仅仅是学者和藏书家这样做成果还是有限的,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都需要一个强大集体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乾隆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同时也是乾隆标榜自己文治的一个绝好机会,这样,由官方出面组织学者编纂大型的丛书,全面系统的整理中国历代典籍的任务,被提出来了,从而也促使了《四库全书》的开馆。

《四库全书》遍纂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