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916

[ 金碧莲 文选 ]   

晚清海外游历使眼中的西方教育

◇ 金碧莲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士大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使命,走进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以切身的体会,记录西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为晚清教育制度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亦为中国教育与世界尽快接轨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本。
  [关键词]晚清;西方教育:中国;游历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随着西方的炮声拉开帷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泱泱大国的晚清士大夫,既要介绍西方船坚炮利所造成的既定事实,还要在精神上被迫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西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一批先进思想的近代文人士大夫开始走出国门,踏上西方的土地,感受西方文明世界。但此时跨出国门的游历使们显然带有时代的特点和制约,他们既有政治倾向的差异,也有阅读和出身背景的不同。有的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有的是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世界。但在身临其境、沐浴了欧风美雨之后,他们的思想及价值观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影响。他们都注意到了坚船利炮背后的政教制度、礼义文明,看到其崇尚实学、鼓励发明,且越文国、强国之本原的教育也给予了真切的关注。他们以各种形式记述、传达的西方新教育信息,无疑为中国教育尽快融入世界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范本。总结游历使们的游记著作,将近代西方教育的特点归纳如下:
  近代西方文明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游历使们对西方教育事业的状况颇有感触。
  首先,引起游历使们关注的是西方的贫民学校,这些学校“专为贫民而设之,故不收学费”,那些“极贫至不能蝴口者,设一小食以伺之。”这些贫民学校与一般的学校不一样,男女同校学习。在柏林,有许多为国民设的小学堂,每所有六七百人。而“柏林城中似此者凡二百八十所,均出自地方关税,不收学费云。”由此看来德国采取对全国各地的贫民子女集中进行教育的办法。在贫民学校“有藏书楼,专为贫家工作之人夜间来读者立,故日间不启。每日下午六时至九时乃启门;至礼拜日,则终日客常满座矣。”藏书楼依借学校,对书籍进行了最有效的利用。白天不对外开放专为学生开放,到了晚间对外向工人开放,两者错开安排时间。从“礼拜天人满为患”的情形来看出,西方工人对知识、技能的渴求。
  兴办贫民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此外,也有很多补充形式,比如费城的习正院:“童稚男女,父母已故,无依倚者;或有父母而不能教者;或子女不肖,不受教者:皆由院中收留,使习正道,俾免流于不齿,诚善政也。”这些学校主要针对贫民子弟中的孤儿,还有一些贫民子弟中的不肖子女进行收留和管教,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贫民子弟中比较特殊的部分,使贫民教育趋于完善,即李圭口中的“善政”。此外。还有一种基督徒所设的青年会,“以教授少年智识、强壮身体为目的”,其他诸会“类此者不一,每年一次大会于此,以聪明考究其处理之方法。”因为贫民子女中,“多有殊众者,得此然后无弃树,不至终于埋没也。”基督青年会也是对贫民教育的有益补充。
  西方近代教育中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给游历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国家、省级、乡级教育机构划分明确,便于统一管理:
  各国设学部,学校之政,岁有清册。若为家塾,若为义塾,若为杂技之塾。总计通国共得若干,教习学徒各得若干。中等之国辄有学馆四五万所,师徒二三百万人。即里有塾,党有痒也。各省书院由国家设立者,如乡校。然其最大书院设于京城,或在大都会者,乃国学焉。教习有总有分。国家乡校总教习必品学兼优者,由国家特简。分教习则必由翰林考试而后授之。学于校而优,得为教习。……毋有滥充。
  第二,近代西方学校已使用明确的学位制度,洪勋曾用中国的生员、举人、进士等功名来比附西方的学位制度:“国家命使巡查学馆,拔塾中之俊者入痒,三年肄业,有成试于乡校,如生员。又三年再试入国学,如举人。至是,必待四五年或六七年然后考试,出学如进士。其入教习书院者,如翰林。”蜘
  让洪勋感到诧异的是,这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那种“学而优则仕”,他们出学后不必定入仕途,多有复就他业及为商贾者。
  第三,西方实行“考师制度”,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筛选。李圭详细记录了在纽约见到的情形:“凡欲为馆师者,由此考试入选,始准授徒。试皆策论。时适见四男两女,正在凝思;监试二人,巍然上坐,殊甚严肃。师必考试,至慎重也。”中国历来尊重师长,没有专门的教师考核制度,科举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承担了这项功能。西方教师考核制度注重了对教师的全面考察,李圭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师贤,生徒胥可受陶熔。故考师之制又为书馆纲领。”这项制度为后来清政府办新式的学堂提供了借鉴。
  第四,西方教育科目设置注重实用,重视格致之学。与中国传统的学习礼乐诗书不同,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实用,课程设制有各种外语、草木学、禽兽学、泥瓦学等,清人林汝耀特别写了《苏格兰游学指南》小册,对苏格兰各所大学的历史课程设置,学期安排,考试方法,学位取得等均有详细介绍,通过这些介绍体现出西方教育注重实学的特点。薛福成也不得不承认:“夫西人之商政,兵法,造船,制器及农、渔、牧、矿诸务,实无不精:而皆导其源于气学光学电学化学以得御水电之法……中国缀学之士,聪明才力岂逊西人·特无如少年精力多縻于时文试帖小楷之中,非若西洋亿兆人奋其智慧,各以攻其专家之学,遂能直造精微”。显然薛福成已经意识到国人有学之士拘泥于古法,不知讲求格致之学,导致近代科技研究的滞后,近代中国格致之学的发展艰辛而曲折。
  西方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让游历使们感到,国家的强盛与教育有着直接必然的关系,没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科技的进步就缺乏了难以长久的推动力。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的容闳接受到西方教育的洗礼后决心:“以西学之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极力主张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进,“以为国家储蓄人才”,并建议“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拔数成以充之”。容闳的切身感受和教育主张让晚清统治者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但是近代教育缺乏在中国大规模推行的条件,实习起来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84
  (2]李圭,《环游地球新录》[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1
  [3]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75
  [4]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7
  [5]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132
  [6]容闳:《西学东渐记》,商务印书馆1915
  [7]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1981:86-87

晚清海外游历使眼中的西方教育